乱说《论语》学而8: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011-05-26 20:02:41)
标签:
论语国学经典教育杂谈 |
分类: 乱说论语 |
今天上午我们还不能讲新课,想来大家有不少感受,所以我们还要对前面讲的东西进行小结、补充。昨天,我们讲到了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我还是担心,这样的感受不深刻。我们在讲课中提到了药家鑫、李刚、从日本回来的那个把自己的妈妈刺杀的留学生的事情。今天我们还是要讲历史,我们来看历史上的事。
我们知道在西周的时候有一个晋国,后来这个晋国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国家让赵、魏、韩三家瓜分了。但是,晋国从一开始是六家,也就是讲在晋国一开始有六家比较大的家族势力:知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魏氏、韩氏,一共是六家。这六家中势力最强的是知氏。有的朋友提出意见,说是智氏。在过去“知”和“智”是不分的。比如说论语中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这个“智”与“知”,在过去是不分的,是同一个字。这算是一个小小的说明。
刚才我们讲到了知家是最强大的。我们来学习一段《资治通鉴》中的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讲的是知宣子要立世子,过去只有周天子的孩子才能叫太子。后来,演变成皇帝的儿子叫太子,而各个君王的孩子——接班人,叫世子。知宣子作为老爹,想立智瑶为接班人,家族里有一个叫智果的就讲,不如立知宵,理由是什么呢?智瑶有五个本事(我们且叫做五个技能)比别人强,哪五个呢?第一点是长得帅,帅当然要算一个本事(孔子在《论语》的其它地方,也承认了这个观点)。一个帅哥要比一个青蛙有优势;同样的,一个靓妹在找工作的时候要比恐龙更受人待见,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二点是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很厉害。第三点是才艺足,可能讲的是弹琴、唱歌、卡拉OK比别人强。第四点能文能武,文章写得好。第五点是性格刚毅、果断。但是有一个不足,就是不仁义。于是智果就讲——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与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但是智宣子置之不理。后来,智瑶登上了历史舞台。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等到智宣子死了后,智伯就上了台。但是,他与自己的家臣在一起吃饭喝酒时,经常会侮辱家臣。智国就劝他:“你要小心,说话要谨慎,不然会大难临头。”他就说了一句天不怕地不怕的话:“难是我发明的、我生产的、我制造的、还贴有标签的。我不发难,难将何出?”这也体现了他不仁的方面。后来,他就“欺男霸女”,一会跟这个要地,一会跟那个要田,不给怎么办?就派兵打。本来知氏与韩、魏一起要去灭赵,但也是因为说话不慎,把谁也不放在眼里,结果韩、魏与赵反而联手把他给灭了。这就产生了后面的三家分晋的局面,在《孟子》中,提到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他与秦国打仗吃了败仗,被迫迁都到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大家做个了解。那么,这个智伯的遭遇是什么呢?不仅仅亡了国家,而且他的头被赵国的君王赵襄之,当成了饮酒的器皿,这就是他的下场。
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讲,智伯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才胜德。用我们昨天讲过的话,就是没有素质、素质低。尽管文化水平很高,高得可以率韩、魏两家之兵去攻打赵国。但由于没有素质,结果让韩、魏反叛,最终让人灭了邦国,脑袋还让人当了酒器。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司马光就提醒我们,技能与品德是两回事。但一般人不能明白,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下棋、打牌、考试,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数学好、外语好、作文好。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把才能当成了贤,当成了本事。此其所以失人也。我们来曲解这句话——什么叫失人?就是丢人、丢脑袋,那么什么是才?什么是德?或者讲,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司马光讲出了自己的标准或者说答案。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引申,那么才与德的关系是什么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简单地翻译就是说: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所以我们在选领导人的时候,不讲“才德兼备”,而是讲“德才兼备”,德要放在才的前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情况:一个领导人可能“才”缺一些,但有“德”就会弥补他“才”的不足。有了德至少不会“丢人”,不会脑袋瓜让人当夜壶。我们讲到这里,通过这样的历史,这样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加明白:药家鑫的事件、李刚的事件是多么的相同,又是多么的值得我们深思。如果真的不从素质上去下一些功夫,吃亏的事就会在后面。这也正是论语里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要从这些方面下手,这些方面做得好了,有了功夫与段位了,再有时间,“则以学文”,这才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