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论语》学而1:不亦乐乎

(2011-05-17 22:25:58)
标签:

论语

孔子

国学

学而

分类: 乱说论语

  集中一段时间来讲。这一个星期是暂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不想把话说得太满。《论语》太长,还没有这个决心一口气把它讲完。所以就暂定一个星期如果这一个星期讲好了,就再暂定下一个星期,依此类推。

之前我们也讲过一些《论语》,是属于点菜型的,专门有一个朋友点点到哪里讲到哪里,没有一章接一章地讲。这样子心里轻松也讲得开。

怎么讲呢?叫乱讲,串讲。学经典,串讲是好办法。我们前几天在讲经典的时候,专门讲了这个“经”的意思,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贯穿”,如果一句一句地来学,那是皮毛。这一周,我们讲的重点就是《学而》。我们先讲一点基础的知识:

一、《论语》的名字,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论语》二十章的名字,都是取自于每一章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比如《学而第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比如《为政第二》,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第二个问题,《论语》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大文章。每一章里的每句话都是互为关系,彼此联系的。这一点,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一句不挨一句,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

第三,《论语》是孔子的后人、弟子整理的一个文集。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当时孔子去世,有一些弟子为他守孝,他们闲来无事,又想缅怀老师,于是就凑在一起,写了一本回忆录,把当年你听说的、我听说的、大家听说的,集合在了一起,就整理出了这部《论语》。

第四,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要了解孔子,就要从《春秋》去了解。这是从孔子思想的完整性而言的。但要去了解《春秋》,要入门,还必须从《论语》入手。这是一个升堂与入室的关系。不要犯“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的毛病。

第二个大问题 ,怎么样去评价孔子,或者说孔子为什么是圣人?从历史上看,孔子的学说是他去世五百年后,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开始的。换句话说,是经过了五百年的评选,参与这个评选的,不仅仅有帝王将相,书生学者,还有平头百姓。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评选。经过这些帝王将相、书生学者、平头百姓的祖宗好几代,一致评出孔子是圣人,结果就是圣人了。

孔子的学说,帝王、将相看了点头,书生、学者看了点头,平头百姓看了也点头。孔子的学说,遇到了阳春白雪,就讲礼、乐、射、御、书、数;遇到了下里巴人,就讲柴、米、油、盐、酱、醋。遇到什么说什么。我们现在在座的,有各行各业的,我们也坐在一起学习《论语》,学得频频点头。所以说,孔子之圣,就“胜”在这里。又经过三千多年的评选,孔子先生不仅是“胜男”,还是“剩男”,别的人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前不久,孔子的雕像在天安门广场竖了起来。孔子先生,还要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海选。他是中国人的超男,也是世界人民的超男,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讲,帝王将相学习了《论语》,可以达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效果;我们平头百姓读了,能够找好老公,娶好媳妇,生好儿子,这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讲《论语》不限于文字意。为什么不限于文字意呢?讲个例子也许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低头弯腰附身去看蚂蚁。我们会说:哎啊 这只蚂蚁跑的真快。我们直起身来,冷眼看蚂蚁了,我们就会觉得蚂蚁跑的太慢了。我们再离远一点,我们才会发现,蚂蚁其实就在原地打转。也就是讲如果局限在文字意上面,你看到的似乎是蚂蚁很快,但看不完整、看不系统,《论语》一书,三千多年了,现在我们还在读。经过了多少朝代,多少人物的试验。所以我们这个《论语》的讲法,尽可能的融入历史故事、人物,用历史来解经,来看看这部经为什么伟大,孔子为什么是圣人。

开头讲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实在的,如果我们说把厚书读薄的话,把《学而第一》读懂了,《论语》也就学通了;如果再读薄的话,把这一句话读懂了,《论语》也就通了;再读薄的话,如果能理解“学而”两字,就算是通了。如果我们真正的明白了这一句话,真的就可以下课了,全通了。讲这些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因为这句话太熟悉而轻视,要讲几个问题:

一、这个“学”是什么,这个“习”是什么?很多人在学这一句话的时候,就讲:这个“学”是学习,是文化知识。那就错了,如果说到是文化知识的话,前面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属于文化、技艺的范畴,但这里的学不是。我们以前讲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论语》的其它地方,我们都要注意,这不是学文化。比如孔子还讲: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里的“学”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化,如果是简单的文化的话,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理由不喜欢孔子。因为孔子不说大实话。我们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经常的把文化知识温习一下,不是很开心吗!如果这样理解,想来大约只有孔子一个人开心了。我们不开心,我们的孩子也不开心。每天上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温习,考试前还要复习,哪里有什么开心可言?那这个“学”是什么呢?就是《大学》的第一句话“在明明德。”当然,“在明明德”是终极的目标,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做人。学做人也是一个大目标。于是,我们再具体一点,就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诗:“转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把这一句话缩成四个字,就是“知人晓事。”把这四个字缩,就是两个字“人事”。

第二点,什么叫“习”?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或多或少的讲过。这个“习”不是温习,而是实习。我们勉强的来翻译一下,那就是说:人事方面的事情,时常实习、回故一下,那是很开心的事情嘛!举个例子来讲:你有一个朋友或者是同事,要办一件事,来征求你的意见,你说出了意见,他照你的意思办了,人事办的不错。回头跟你汇报说:“太好了,听了你的话,我办成了。”你是不是高兴?同样的,他没有按你的意思办,结果办砸了。回头跟你汇报说:“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你听了也会高兴,至少是窃喜。

所以说,我们又要对一个词有新的认识了,那就是“学问”两字。这两个字在古代,一是表示修养好;二是表示会办事。与人的关系处理得融融洽洽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这才叫真学问,用现在的话来讲叫“人事”。

在家,我们把这个“人事”叫做“孝”;在外,我们叫作“悌”;在与领导的关系上,我们叫作“忠”;在朋友,我们叫作“信”,这是一脉相承的东西,今天且不细说,我们就说两个例子:一个是鲁哀公,当时他说过一句话:“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这句话说的很严重,大家想想,这是幸福啊,还是不幸福啊?不知忧、不知惧、人事都不懂、还叫人不?这位老人家,想来琴、棋、诗、书学过不少,但人事无以学,人事无以习,怎么能快乐呢?我们知道,有一个历史名人叫司马相如,写文章写得好。是宫庭里的泡妞高手。这个司马相如,汉武帝是怎么用他的呢?是把他当成艺人一样的养着的,开心取乐用的——文不能安帮、武不能治国。

我们接着换一个思路来讲这个学而时习之,在佛学里,有一个修行的过程,叫信、解、行、 就是相信, 就是解惑,就是实习、就是证得。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当然也包括了学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学会了某种东西,掌握了某种思想、或是技巧,我们就会不亦乐乎了。这个学,是一个更宽泛更通俗的概念,这也是我们在讲《论语》前讲的,“帝王将相看了说好,学子书生看了也说好 平民百姓看了 也说好。”如果说,只是学生才子看了说好,那不是真的好。通俗的来讲这一句话,意思是“说了好、不是好,用了好才是真的好。” 借而引伸,光是温习学习,才不亦乐呼,不是真的乐,在人与事上,时时实习、实践,用实践来印证过去的想法,用过去的想法来指导以后的实践,才是真的乐。

我们来讲这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个“朋”,很多人理解为友,这就不对了,至少理解的太浅了。因为在《论语》中,“朋”就是“朋”,“友”就是“友”,这两个是分开的,不是一个意思。我们来讲两种说法:一是这个“朋”,是肉字旁,所以就有人解释为,带着肉来的朋友。这第一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的人很笨,但作为老师,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于是呢,有钱的来了,带着肉来学习了,也可以高兴嘛。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意思,是“朋党”的意思,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

这个“朋党”,在历史上就很有说法了。不管在什么朝代,皇帝总是要打击结私、营党的,但我们学习历史,不要认为“朋党”就是坏人,这样的理解不对。王安石改革,他就要获得支持者,这就叫“朋党”。他的反对面,也叫“朋党”,一派是支持的,一派是反对的,但都是“朋党”。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朋党”会有一股大的势力,会对朝廷造成威协,所以就打击朋党。朋党是一个很大的罪名,但从历史来看,这个朋党不能简单的说是好的,还是坏的。正面的讲,就是志同道合,观点、建议相同,政见相同,就叫做朋。再深一点讲,这个“朋”,不是“友”,只是政见相同,利益相同。从历史上看,有一些忠臣,还会与奸臣结为朋党,那是因为他们的政见在某一时间相同。讲这一些,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不要以朋党来论忠奸。

我们明白了这个“朋”与“友”的区别,我们就通俗地来讲,“友”是感情上的;“朋”是道德上的。比如说,我们儿时的玩伴,他犯了罪,但有感情,还是“友”;另一种情况,有一个人,你不喜欢他,性格上也不一样,但你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是一样的,还要在一起共事,商量某些意义。这叫“朋”。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就是讲:有志同道合的朋从远方来,多好啊。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理解成“友”的话,那我们又要讲,孔子说的不是大实话了,才挣多少钱啊,今天这个虎朋,明天那个狗友,吃得你月月光,怎么能开心得起来呢?只有志同道合的“朋”自远方来了,你才会有这样的开心。

这个“远方”,还要突破时空的观念,算是孔子的一个感叹。正所谓,孔子当年是孤独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话说孔子当年是选秀,但T型台上只有一个,下面的观众也是寥寥无几,所以有一个朋从远方而来,那是多么的令人开心激动啊!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说一些题外话了,读书求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守着个名词解释,去死守着。读出你的味道,才是你的味道。

学论《论语》不能简单停留在说文解字上。如果停留在说文解字上,买本书或是百度一下,都可以看得到。但这毕竟在个人看来还是离蚂蚁太近,读不出更深的味道来。今天算是一个开场吧。

 


欢迎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150347011
YY群:5544410
YY频道:32046

相信孩子:   让孩子去创造好词好句!每个小朋友都有这样的慧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的脸色就是孩子作文的风向标。妈妈的脸上着火,孩子的作文恼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