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石潭记》讲析(2):下见小潭,心乐之

(2011-02-28 09:21:23)
标签:

国学

作文

经典

散文

游记

柳宗元

杂谈

分类: 国学

我们现在来讲正文。讲的尽量细一点,让大家体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从小丘出发。

讲到这个小丘了。我们了解地理,就知道这个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作者讲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因为南方多丘陵,没有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就是地理的位置。我们读书,不能不细微入手, “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体会甚深的境界,就有从微妙下精细处观照。

写这个游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是在作者被贬回家的路上,这是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

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这个百二十步

 很精确。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就有隔离一说。就是修。现在我们说长竹子 ,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王维有一句诗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的篁又引伸为竹子。
 
闻水声。这个,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叫听。无意识的,叫闻。这里的闻,也是无意的。没有意识的,是心性的自然表现。 比如,我们听一个乐曲,有时无意听到的,反而印象深,记的牢,记的久。如果是有意去听,反而觉得记不住。比如,我们有意去做好事,就叫有意识。无意做好事,自然而然。这个功德大,做了,就忘。三轮体空,功德无量。有意与无意,这个区别很大。在我们再讲细讲这个,字。前面讲过,这个闻字,是无意识的。简单的理解,什么叫无意识,就是自然而然。

用佛理来讲,这个无意识的意思就更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两个意思,一是心无所住,二是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心无所住,就是自自然然。而生其心,比如我们讲布施,看到一个人,要饭要钱,就布施他饭,布施他钱自然的。不是说,你心里还有悲心,才布施。这个悲心都不能有,布施完了,你可能会高兴。心想我做了好事了,这都不符合,心无所住。做了就做了,心无所住。但心无所住,而要去做---而生其心。一个是静,一个是动。

如鸣佩环,这个水声象什么呢?佩环,就是古代人过去戴的饰品,听起来,很悦耳

心乐之。因为是无意识的,是心底的自然流露,所以这个乐是真乐,真情流露。

一定是无意识的,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性表露。如果你非要强迫自己去读,就是有意识的。就不会心乐之,自然欢喜。这一层,一定要体会到,要明了。刚才我们讲,作者是被贬的情况下,游到这个地方,写的这个游记。现在无意听闻,心生喜欢。可见作者,明性见性的功夫,不是一般的。为什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无意识,是自然的。所以这种乐也是真的,如果有意识的,不自然了,那么也就没有心情听闻了。说不定要骂娘,要怨天尤人了。作者在失去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心乐之,这个功夫不简单。

如鸣佩环 为什么讲是佩环 ,不讲别的,大家读书, 一定不要错过。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我们讲叫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就表示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不会多一字。不会错一字,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道理大家在明白,换句话来讲,也是心性一个体现。

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伐竹取道”四个字,讲的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叫累,没有意义。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再讲怎么伐竹,怎么取道,就走题。所以作者伐竹取道的速度很快,一念之间,四个字,就带我们看到小潭。

下见小潭 。不是上见,是下,写上就不对了。一个下字,就要比“见到小潭”描写的准确。

水尤清冽。这一句,粗看,就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特别是跟孩子精读精讲的时候。

---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就是怪的意思,二是特别之意,其之意。这个有能力就要跟孩子讲。

清冽。什么意思?是清彻,是凉之意,比如我们讲凛冽,就是有寒凉之意,我们之前讲,要读出作者的心性。这个清彻寒凉,就是作者的当时的心性。

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地高洁,不为名利所动。

二是,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地高洁,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后面,作者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句话,与这两个字是前后呼应的。不可久居,正是在纠结中,战胜了自己。这是后话,我们一步一步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