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埃及神庙涂鸦孩子不依不饶太残忍
(2013-05-28 07:21:22)
标签:
时评杂谈(已发表) |
国人喜欢热闹,热闹就容易失去理性,纵容感性,把一件事弄得狂风四溢,飞沙走石。近日报道国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到此一游”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种种信息将涂鸦者指向南京一个孩子。尽管这名孩子事后知错,“哭了一夜”,其父母主动给媒体打电话,“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道歉”,但网民们还是不依不饶,先是嚷嚷要人肉搜索,黑人家学校网站,然后是潮水般的口诛笔伐,暴风雨般的宣泄,整个舆论一边倒,对孩子的过错大加鞭挞,将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贴上“国耻”的标签。
理性地说,这种方式对一个孩子而言太可怕、太无情、太没有人性。鄙人难以苟同。孩子出了这样的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将棍棒全打在一个未成年人身上,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根源在哪里?而不是只图口舌之快。
就这件事而言,我以为首先是社会文化习惯害了孩子。为什么呢?国人到哪里游玩随手刻字,已经是一种习惯。稍加留意,哪个风景区里没有“到此一游”的涂鸦?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早已有了仿效的动机。一旦到了国外,这种传统习惯就派上了用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责不在孩子,而在于他成长的社会环境。
接着是学校教育缺了这方面的课。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地方,包括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学校没有做到,教育没有做到,游离了本源,只教书重成绩,而不育人。当考试成绩成为学校唯一追逐的教育目标时,谁还会把对学生的品质教育当回事?学生品质教育的缺失,才是导致学生不良道德产生的主因。
最后是家长失职,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养儿不教父之过。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家长脱不了干系。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通常在考试成绩、衣食出行上,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孩子成绩好,家长有脸面,什么事都百依百顺,并以此为荣。反正,就是不成器。这样的家庭教育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那就是成绩上天,道德落地,孩子渐渐丧失公德意识。作为监护人,家长难辞其咎。
孩子没有敬畏之心,是社会没有了敬畏之道。孩子不远万里到埃及神庙涂鸦,折射的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上出现的严重问题,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过错。只不过孩子的不良行为,像一片雾霾,遮住了孩子不良行为形成的土壤。应该谴责的不仅仅是孩子,而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这件事曝光后,我们看到只有家长就此道歉,而社会、学校完全置之度外。这样将所有压力加载于孩子身上,是不人道的,甚至是残忍的,不是正常社会的正常行为,只会使孩子遭受严重创伤,在伤口上撒盐。这样的社会不仅可悲,而且可畏,使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