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家获奖颠覆了文学创作的惯性思维
(2013-06-04 16:36:50)
标签:
文学随笔文化(已发表) |
正当中国的小说家们迷醉于长篇小说创作,以长篇小说反映时代恢弘画卷的时候,在今年的伦敦第五届曼布克国际奖揭晓,美国小说家、翻译家莉迪娅·戴维斯成为新科获奖者。而此前入围的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遗憾地与大奖失之交臂。此次曼布克奖颁给一个“微小说”作家,因此也引发了国内作家对正愈演愈烈的“长篇崇拜”风潮的反思。
对于中国作家和读者,布克文学奖可能很熟悉,但对曼布克文学奖可能有些陌生。作为对著名的布克文学奖的补充,曼布克国际奖面向有作品英译本出版的全世界作家,近年影响力不断增加。它的宗旨是“突出世界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持久创新力、发展能力和总体贡献”。
在中国作家中虽然此前已有苏童、王安忆等入围过这个奖项,但这届曼布克国际奖仍然与中国作家无缘。
因为最终获奖的并不是此前普遍被看好的中国作家阎连科,而是莉迪娅·戴维斯。尽管如此,莉迪娅·戴维斯本身依然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关注。其中原因就在于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莉迪娅·戴维斯的小说可能根本都算不上文学,甚至连故事情节也不是。她的作品以短著称,最短的小说只有寥寥几个字,如果写到两到三页纸,那已经是一个“很长”的了。
这是小说吗?获知这一情况后,不仅中国作家们都会大惑不解,读者也会一头雾水。一篇小说几个字,连诗也算不上,叫人怎么读?尤其是爱读故事的中国读者,就更犯难。比如一篇叫做《关于一个短纪录片的想法》只有这样一行:“来自不同食品加工厂的代表们试着打开他们自己的食品包装。”与之相比,中国不少作家都算得上写长篇巨著的天才,一个月创作几十万字三五百页的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什么事。有的作家更是才气横溢,一写就是10来卷,黄黄四五百万字。“短和微”的小说可能根本不值一提。此次莉迪娅·戴维斯的获奖,的确给热衷于长篇小说创作的中国作家浇了一盆水:小说不仅仅是以长论英雄。
中国作家的“长篇朝拜”情结,的确应该有所遏制了。不然,过时的创作理念是不可能有精品出现的。据资料载,中国目前每年诞生约8000部长篇小说,但能出版和发表的大约只有2000部,大量长篇小说只能锁在作家的抽屉里,严重“产能过剩”。这真是一种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这样的:长篇小说可能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市场,在各大图书城,长篇小说琳琅满目,到处都是。而要找一本短篇小说集,已经是困难的事。为什么?作家们已经不写短篇了,即使写了短篇也难以出版。因为市场有限,赚不到钱。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第二方面的原因在于文学创作的衡量标准。作家通常把创作长篇小说当做最高目标和最高成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一个作家一生没有创作出长篇小说,就好像短了腿一样站不正,遗憾不已。在这里,“茅盾文学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一个针对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奖项。每一届都很热闹,很受作家们追捧。反观短篇小说奖项,就成了弱项。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了一个年度短篇小说奖,每一年都有短篇精品出现,有的还被改编成电影。这样的状况已经多年不见,作家们已经移情别恋。
第三方面在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难度。短篇小说因为短,更需要作家的才华。长篇小说只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把故事讲好,基本就可完成。而短篇小说因为篇幅有限,必须提炼生活素材,精心布局谋篇,做许多准备,才能创作出来。难写而又收入甚微,原本一些很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也不得不放弃,加入长篇创作的行列。短篇小说就此被边缘化,甚至有日益衰落的景象。这种一边倒的文学创作现象,是令人担忧的。
文学创作形式是多样的。短篇的衰落和缺阵,只会使小说创作患上小儿麻痹症。这届“微小说”家的获奖,不仅颠覆了中国作家文学创作的惯性思维,而且也对小说创作也大有裨益。看来,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小说创作也不例外,需要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