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台北出发,去野柳看石。台湾的旅游巴士真好,内部的设置很生活化,每个细节都十分到位。车内舒适干净整洁,不仅从头至尾在两边座位上方装有3台液晶电视,可以随时收看台湾各电视台的节目,放一些有趣的碟片,让旅途不寂寞,还在每排座位的临窗处安装有放置水杯的装置,很方便。国内游客都喜欢自己带杯子,担心喝水不方便。其实,巴士上都放有矿泉水,都事先摆放在了置水杯的装置里,喝完了再取,是不用担心的。
车是从东北方向走的,然后到了基隆,再往西北方向一拐。高速公路干净平整,车子平稳地行驶,丝毫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这得益于公路的建筑质量。出了台北,车子就在山中穿行了,我才得以领略沿途风物。山上的植被都很好,林木长得苍翠欲滴,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山地。因为雨一直和我们作伴,不离不弃,形成水流,才不时可以看到一处浓绿的山坳中,一线飞流直下,银白如练;可以看到河流穿行于山谷,浑浊的山洪咆哮奔涌,一泄而去,气势壮观。坐车,其实连景也看了。
野柳这个地方,是一个地质公园,在基隆市西北方约15公里处。车子一到这里,一直在眼前铺成的绿色,一下子消失了,面前就出现了一大片透彻的蓝。这就说明野柳到了。有的资料对其有这样的描述:野柳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长约1700公尺,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受造山运动的影响,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产生了附近海岸的单面山、海蚀崖、海蚀洞等地形。海蚀、风蚀等在不同硬度的岩层上作用,形成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姜状岩、风化窗等世界级的岩层景观。 风景区分三大区:第一区女王头、仙女鞋、乳石等。第二区豆腐岩、龙头石等,第三区海蚀壶穴、海狗石等。这段描述虽然不生动,但简单地把野柳地质公园的特征勾画出来。
此时又下起雨来,没有风,雨也就变得懒懒散散的。刚下车,有小贩上来兜售塑料雨衣,20元台币一件。我带了伞,自然没有购买。进入野柳风景区,沿着潮湿的铺得平坦的道路而行,那些奇特的地质景观就一一呈现在眼底。野柳公园其实并不大,长约1600米,宽仅250米,是一眼就可看到尽头的。但这里丰富的海蚀地形,作为初来者,是难以认知的,只能借助导游的讲解:大约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还是一片大海。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石,堆积成了一层层的砂岩层。到了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岩层遭到推挤,从海面突兀而起,开天辟地般造成一个海岛。这个岛就是台湾。野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造山运动中,野柳的两侧形成了两道断层。这两道断层带再破解,使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之后的若干年,在海浪、雨水和风的侵蚀和地壳运动下,早就了我们今天造访的野柳奇岩怪石。
海边的奇石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大开了眼界。刚刚进入奇石区,我就被右边的一个石雕所吸引,就急忙去拍照。这个石雕状如美女,面部棱角清晰,秀发飘逸。但是导演说,这是个假的,真的还在里面。原来美女石是野柳地质公园的标志,才按实际比例造一个作为招牌。往里面走,奇迹就不断出现。那些奇石,奇得难以想象,大多上面成圆状,下面则是细如脖颈,高高低低,一片一片的。
这种石地质学上叫在蕈状岩,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海底下倾斜的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节理,地壳继续上升,岩层露出海面。受到海浪拍打之后,节理被海水侵蚀越扩越大,地壳继续上升,下层的岩层也同时受到海浪拍打侵蚀。由于岩质较软弱,侵蚀速度较快,使之形成头大脖细的蘑菇状。更神奇的是这一个个的蕈状岩,状如头部的上面布满许多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洞,就像蜂窝一样。
这些坑洞,被雨水和海水浇得湿湿的,有的周围还长出绿色植物。美女石就在其中,一张俊俏的脸和一头飘逸的秀发向着大海,吸引着来访者相拥着前去合影。这都是大海的杰作,大自然的杰作。有些岩层中还有许多小型的结核,一粒一粒,相互为伴,油光发亮。这种核的形成,是因为海浪侵蚀岩层时,有些结核会露出岩层表面,凸出的小结核比周围的岩层坚硬,海水就会沿着它的外围流下,使外围凹陷下去,就出现了结核石。而正是在海水不断侵蚀下,岩层逐渐剥落,又形成了圆柱的烛台。烛台石的特异造型举世无双,每一支烛芯的大小形状都不同,像是被风吹动的烛火,或明或暗。
在一块稍为平整的岩石上,我还看到了这样的景观:树桩般的粗壮高矮的石头突兀而起,上面居然有圆洞,有的一个,有的两个,也有的三个。圆洞的大小都很均匀,直径大致三五厘米,深二三厘米,里面盛满水,状如麻将的二通三通,巧妙无比。在这些奇异石头中,还有一块颈椎动物的化石,可惜我贪于拍照,没有跟上导游,无缘目睹,留下了遗憾。但有同事在导游阿福的引领下,饱了眼福,说那化石很小,不容易找到,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脚踩。如此,不留心的人是不会注意到。雨下得大了,风也刮起来了,穿着雨衣的来访者还在规定的时间里东游西窜,忙着拍照。我想,他们也可能和我一样,可能与化石失之交臂。
野柳看石,找的是一种湿漉漉的情趣,获得的是未知的地质知识,一种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