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bmiddle/69ee99cexc3449f284483&690
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无意间赶上了梅雨季节。晚上8时左右飞机刚刚落下,就遇到了台北的雨,哗哗地落一阵,晴了。气温随之升高,一下子热了,暖暖的热气好客地扑面而来,叫人无法拒绝。当晚下榻于桃园大饭店,住的6楼。其实这座饭店并不高,我们住的好像就是最高层。房间不临街,开了窗往外一望,只见灿烂的灯火从眼前蔓延而去。房间极其干净,牙膏牙刷、茶和咖啡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还没有躺下休息,窗外一阵电闪雷鸣,雨就下了。雨点极大,落在窗下的彩钢瓦上发出喧嚣的响声。透过灯光,可以看到雨流如注,弥漫于低沉的夜空。整夜,就听着台北的雨声睡去。待天放亮,一觉醒来时也是早晨5时。当然,雨还在下,仍是那么猛烈和酣畅。台北夏天的早晨就这样张开潮湿的怀抱,拥抱着来自大陆的客人。
随手打开电视,看东森电视台新闻和中天新闻、年代新闻,都说台北下雨的事情。开始时并不在意,按照大陆人的思维,下雨是寻常事,何况又是梅雨季节,下雨是免不了的,觉得这只是一般新闻。可是后来,电视新闻中就出现了一些灾情报道,台北的哪条街积水有多深啦、有车子抛锚熄火啦、居民家中进水啦、损失有多少啦等等。那些记者就站在有大腿深的水里报道,穿薄薄的塑料雨衣,话音和雨声交汇在一起,时断时续的。电视画面上也随之出现了字幕,气象专家说这是一场豪雨,下了600多毫米,是200年一遇。豪雨就是我们说的暴雨,台湾的用语虽然与大陆有些差异,但表述的程度是一样的。
此时,就隐隐觉得这场雨闹大了。台北一些地方变成了水城,汪洋一片。大约是在7:30吧,电视画面的字幕又滚动出新的新闻,说的是台北市政府的通告,告知市民因雨酿成水患,全市中小学上午停课。桃园县甚至要求停工停课。看来,这场雨是席卷了大台北地区的。之后的新闻,围绕着雨开始发酵。先是有市民认为政府不作为,没有应对好危机。市长郝龙斌冒雨察看灾情,遭到受灾市民的指责和训斥,要求政府赔偿损失。郝龙斌身为市长,被弄得灰头土脸,还一脸陪笑,低头认错,说政府应该检讨,的确是政府的责任。然后又有市民抱怨,说市政府反应迟钝,停课的通告发得太晚,忙于上班的市民们7:30的时候,或者已经把小孩送到了学校,或者已经穿梭于雨中,让他们左右为难,如果把孩子送回去,又耽误了上班时间,不送吧,孩子又没有地方安排。一场雨,完全把台北市政府推入到漩涡之中,被民意所淹没。
以后的几天里,有关这场雨的新闻仍然占据着报纸和电视的主要位置,评论可谓铺天盖地,认为这场豪雨造成的灾害,给市民带来的不便是可以避免的,但政府却眼睁睁没有处理好。其中的依据,就是台北市有全亚洲城市最好的防洪设施,问题出在管理防洪设施的人疏忽大意,居然没有预料到水灾来得迅速,及时打开水闸,酿成水患,让“首善之区”沦为汪洋。这是一个多么不可原谅的过失。尤其郝龙斌市长的一句“第一次放豪雨假”的辩解,更让媒体评论员抓住不放,不依不饶。马英九一看事态发展严重,赶紧出面救火,“统一事权”。《联合晚报》甚至就此发表《公务员要有常识》的社论,无奈地指出:“同样是多一点常识、多一点弹性就可能解决的事,如今害得地方首长折损多少威信。”
这场暴雨引发的结果,导致台北市水务处的处长被撤职,那个未及时打开水闸的管理员也将被法办;教育局的官员也由此丢了乌纱。而市民造成的损失,也将由政府赔偿。如此的处理市民是否满意呢?显然不满意。一些社会精英,包括执政党和在野党的议员仍然不予理睬,说郝龙斌市长是在“丢车保帅”,最应该负责的应该是市长自己。
台北的暴雨,在这个夏天就这样演变成为一场民意台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