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平凹作家村”将成为一个笑柄

(2012-05-15 09:38:46)
标签:

文化杂谈

文化

    这是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时代。我们耗尽了古人的文化资源,挖地三尺也难找到可利用的了,如今又开始千方百计地打起了当代人的主意,继续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无休无止的疯狂连续剧。

  近日,丹凤县推出一个大规模的工程—商丹文化旅游产业园(下称“商丹产业园”)规划项目,称投资112亿元、历时5年打造贾平凹作家村、商山商祖文化区和龙驹老街“三大黄金旅游板块”。(中国经济网)

    地方政府真是别出心裁啊,比贾平凹还富有创作想象,居然突发奇想来一个“贾平凹作家村”工程,让人大开眼界。笔者对贾平凹是敬仰的,他的很多作品都堪称精品,但对于丹凤县却知之不多。而对于丹凤县为什么要打这么一张奇怪的牌,也不得要领。据说丹凤县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早在2005年5月,就推出了一个占地300亩、投资7000万元建设“贾平凹文学艺术苑”项目。但消息一经发布,许多人将7000万元的巨额投资与丹凤县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的贫困现状联系对比,一时“让平凹和政府都比较被动”,后项目陷入沉寂。俗话说“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即使到了现在,地方财政收入也只有一亿多,却要搞这么一个如此宏大的工程项目,让人浮想联翩!

    作为旁观者,不清楚这个创意的灵感来自哪里?我想或许是来源于名人效应的想法,然而,丹凤县的官员们好像没有搞清楚,人家说的是历史上的名人,也经过了几百年几千年,形成和积淀成了一种公认的文化现象。这对一定地方的影响,对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的确有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名人故居,名人说了不算,官员说了不算,只有历史说了才算。对于一个还没有进行过历史文化洗涤的名人,你硬故居起来,活着的名人也感到惭愧与羞愧,甚至于愤怒了。不然,各地也不可能掀起争历史名人的热潮,掘地三尺,寻找蛛丝马迹,形成自古未有的现象。名垂千古的李白、曹雪芹有人争,遭人唾弃的潘金莲、西门庆有人争,遗臭万年的秦桧也有人争,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在这一背景下被混淆成一锅浆糊,让历史学家们也闹不明白。如今,历史人物弄完了,又开始打起了当代名人的主意,“生吞活剥”地吃起贾平凹,也未免太残忍了。不清楚淡然处世的贾平凹对此事是什么态度?是听之任之,默许了呢?还是由于家乡关系无可奈何呢?但无论如何,这与贾平凹紧密相关,是脱不了干系的,就如同牛群挂职副县长养牛一样。

    话又转到这个项目上,大概贫困县发展经济实在没辙了,区位优势没有,资源没有,当一任官没有留下一点政绩,“造福于老百姓”,怎么着也说不过去,心里急啊!灵机一动,产生了这样一个怪胎,让正常人匪夷所思。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还知道量力而行,哪些该做,哪些没有能力做,动不动就是上百亿,有谱吗?依笔者看,这就是当地官员的好大喜功之作,是一个大忽悠,或者是为了给圈地找的理由。无法想象在一个老百姓食不果腹的贫瘠之地,用如此的“大手笔”还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连旅游基础都没有的地方,找个由头就发展产业,可能吗?谁信?

    “贾平凹作家村”这种项目,注定会成为一个笑柄,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个地方,还有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贾平凹。不信,就等着欣赏吧。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根据社会现实做出的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