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轻来做新闻由头和政策引导,引发出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最近有报道称,中南大学决定,从3月20日开始,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因此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呵呵,还是年轻问题,老生常谈。以前说的是公务员,20几岁当科级啦当副处啦,炒得热热闹闹。年轻有位有为,说明后继有人,是让中华民族高兴的事,但现实却高兴不起来,说“不”。因为年轻,就有官位,也是就使人把社会不良现象、用人不正之风联系起来,往深处探究和窥视,倍加质疑。说明什么呢?大抵还是透明度不够,或者就基本没有透明度,才弄得公众有无限猜想的空间:以为年轻,后面没有靠山,别说进入官场,要挤进公务员队伍,成功系数微乎其微。严肃地说,这是对制度不信任,对社会很失望。
这次,说的不是年轻公务员了,而转为年轻教授,且还加了一个修饰词“最”,以显示“全国唯一”。这使我很纳闷,太年轻当官有问题,那么当教授为什么不能?有什么关系呢?当官与当教授是两回事,怎么老拿年轻说事,突出社会价值?人家刘路,被校方提供给新闻单位的通稿称为“小陈景润”。他是中南大学数学研究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2008级本科生,还在读大三时,就解决了数理逻辑领域的一道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界。2011年提前通过本科论文答辩,并成为著名数学家侯振挺的直博学生。
这说明聘请他当教授,,最重要的在于学术成就,而并只是“最年轻”。他解决的数学难题,是很多现职教授都解决不了的,哪怕是那些博导硕导们。学术上的事,,不是说年长就有成就,得需要智慧。年长者有经验,但可能智慧不及。刘路年少,但上帝给了他智慧和天赋,因此成功了。
中南大学破格聘请刘路为教授,不仅打破了学术上论资排辈的体制坚冰,而且也为“任人唯贤”做出了示范。这样的破格大概只有解放前的北大有先例,而今中南大学只是步其后尘。中国这么庞大的大学体系和研究体系,只有刘路一名“最年轻”教授,其实已经是一种幽默了。“少年智则中国智”,只有刘路们在大学教授中不断涌现,才使人欣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