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年代的稿费

(2011-05-09 10:20:22)
标签:

文学随笔

杂谈

    现今的稿费标准,新闻出版总署出了个规定,每1000字60元至100元。这个标准,还是经过若干次的调整努力才达到的。而在这之前,一些报纸杂志事实上早已作了提高,由每1000字的二三十元上升到这个水平。稿费的提高,不仅是为写字人提高了劳动报酬,也是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对文化的尊重。

    当然,这个标准与一些行业相比,仍然相形见拙,差异很大。以一个可以砌墙的建筑民工为例,每日报酬已经达到100元,甚至在发达地区还更多。一个写字人每天要拿到100元报酬,就要写1000字,而这1000字还必须见诸报端杂志。也就是说,写了的上不了版面,劳动就白消耗了,更无物质价值可言。所以稿费标准提高到现今的标准,仍然落于其他行业之后,劳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仍然没有跟上趟,且是经济越发展,文化越是呈退守之势。

    如果是各色人等相聚,被介绍为作家时,必有几分讽意,相信大多数写字人都可能有这个感受。“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早已把这一职业诠释得淋漓尽致。因而很多作家都弃文从商从政,不愿过那清贫寂寞的日子,只作了爱好。就连鲁迅去世时也留下遗嘱,让后代不要从事这一职业。因此,周海婴才去做了无线电工程师。

    话题还是转到稿费上。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文学繁荣的最佳时期。人们刚刚从文化饥荒中走出来,精神空虚,需要文化填充,对文学作品的渴求是空前绝后的。青年人都以爱好文学为荣,那些征婚启事中都有“爱好文学”的列项;业余时间都花在阅读文学作品上,谈论小说、诗歌、散文创作上。文学杂志虽然很少,每个省公开发行的也就二三份,每份的发行量影响力可达到数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影响相对弱的也有数万册。一个文学青年哪怕一年挤上一篇小说,至少可能在省内成名,倍受关注。那是一个真正体现文学价值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稿费标准是多少呢?以鄙人为例,那时也是文学青年,业余时间就是阅读和进行所谓创作,没日没夜地捣腾,尝试和探索各种文学写法。1985年6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近15000字的短篇小说,编辑部付给的劳动报酬是147元(从邮局寄来的汇款单)。按这个数字计算,也就是说是每1000字的稿费标准为10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时鄙人的月工资为42元,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稿费相当于3个多月的工资总和。到了1986年10月,仍是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一部30000多字的中篇小说,从邮局汇来的稿费是367元,每1000字仍为10元。而这一年我的工资涨到每月47元。以此计算,这笔稿费相当于鄙人近8个月的工资收入的总和。现在虽然稿费提高到每1000字60至100元,且用了近30年的时间。

    而那个时代的公职人员,如今工资已经涨了100多倍,而稿费仅仅6至10倍,显得缓慢而微不足道。就是这样的标准,一些报纸刊物由于读者大幅流失,经营不善,也难支付。高智力的劳动获得低报酬的劳动,使文学丧失动力,难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作品出现,更不要说是“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文学作品,眼下恰恰是游离了时代,去翻一些“旧账”。

    我们当下正在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大建影视城、休闲度假村等等设施,都是大手笔,大投资,动不动就数千万、数亿,都挂上文化符号。而文学,作为文化的基础和根脉,却常常被忽略,甚至不屑,投入少得可怜。设立一个奖项,只作为一种象征意义,重在精神鼓励。没有经费保障,写出来难以发表和出版,只得使写作者无可奈何放下笔。文学的根基失去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更大影响。作家劳动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已不如农民工。这就是大多数作家在这个社会面临的尴尬和窘迫。“求求你,不要称我为作家,哪怕说我民工都好。”这是一个作家在被介绍时流露的无奈,正好可说明事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