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机动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挤,城市是越来越堵,真有些寸步难行了。在一些大城市,市民已经为出行叫苦不迭。尤其是上班一族,每天因堵车耗在路上的时间就达到两三小时。就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堵车已成为一件常事,每当上下班时,车塞满了街道,难以动弹。这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人们也已经习惯把堵车的城市称为“堵城”。
“堵城”之堵,全在于车。生活好了,轿车进家庭如同以前买辆自行车那么容易,没几年工夫就给交通带来了压力,本是为了出行方便的举动,而今酿成了麻烦。有报道称,北京已拥有近500万辆的机动车。就是玉溪这样的城市,已经有40多万辆了。而这样的数字,每日都在不断增加。“自行车大国”转眼间变成了“汽车大国”,出行越来越依赖并喜欢开私家车。除了上班必开之外,去住得不远的亲朋同事家串门,到附近的超市菜市买日用品买菜,到饭店去吃饭,还得开。这不仅意味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还意味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此,停车场不够用,那就把自行车道占了;自行车道占了,还不够用,那就连人行道也给占了。街道的建设跟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能不堵吗?
不堵行吗?当然行。解堵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应该倡导“低碳”出行,回过头重新审视骑自行车出行带来的好处,解决自行车道的问题,并还其路权。在欧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发展和修建高速公路的同时,都给自行车修了道,并不是加以蔑视。就连美国的洛杉矶,也计划将在未来30年里修建2500多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并严防机动车与自行车“抢道”,以确保自行车畅通无阻。我国的广东省也计划在珠三角地区建成可供骑行、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分别穿过9座城市,方便居民出行、休闲和锻炼身体。由此看来,还自行车路权已经成为“低碳”出行的重要选择和措施。一个人骑车上班和办事,不仅省去堵车的烦恼,还锻炼了身体。
要给“堵城”解堵,交通减负,还得在倡导“低碳”出行的同时,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才能消除远虑。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