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不征收城市“拥挤税”

(2010-09-21 10:55:28)
标签:

社会杂谈

杂谈

    如今,这也收款那也收款,包括农民背一筐菜进城卖要收5角或者1元的摊位费,上个厕所也至少得花一元等等,都很多;税更是五花八门,多得让人记不了。一位搞税务的朋友对我说,他搞了近30年税务,中国究竟有多少税种也没搞清楚。这是私下的话,笔者相信很真,因为不是在会议室中说的。

    然而,这费那税倒是很多,可是有一种税似乎被遗忘了,那就是城市“拥挤税”。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人口增多,再加上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私家车拥有量的膨胀,让交通不堪重负,出行变得“寸步难行”。尤其是上下班,那种拥挤程度也难以形容。

    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城市交通的顽症,不仅仅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落地生存,也同时迅速蔓延到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以北京为例,该市现有机动车500多万辆,假设都在街上跑,再庞大的交通系统恐怕也成了问题。有调查称,北京一天被堵在路上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就是昆明这样的城市,其机动车拥有量也达到125万辆,玉溪全市已有40多万辆。如此,堵车现象不仅成了生活于城市中人摆脱不了的梦靥,要时时面对,而且也成为一道风景,成为焦点话题。其中的滋味,就只有城中人品尝的了。

    对这样拥堵的城市,就自然有了一个别称,叫“堵城”。“堵”到什么程度呢?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曾经作过这样的报道,说据雷格斯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花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所花费的时间全球领先,为42分钟。与此相反的是地广人稀的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只用23分钟和22分钟,只有中国的一半。调查还显示,早晚的“漫漫长征”不光消磨了宝贵的时间,更令一些上班族萌生去意,而中国和南非的上班族这种念头更盛。这家杂志因此分析认为,中国城市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那么,城市拥堵的状况是否就没有可解决的办法了呢?那倒不是。这方面,英国的伦敦作了有益尝试。伦敦有600多万常住居民,每天有2730万人次出行,其中1100万人次自驾车。为了方便交通,这个城市想尽了种种办法:增加道路容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市内就拥有公交车8500辆,运营线路700条,不少线路还是24小时营运;为使交通高效运转,还动用了智能化管理。但是,这样的交通状况还常常受市民抱怨和质询。

    迫于压力,市长利斯文通于2003年2月开征交通拥挤税,运用价格杠杆抬高私家车的成本,治理交通。规定从周一至周五,凡上午7时至下午6时半进入市中心的普通轿车,都要缴纳5英镑的“拥挤税”。征税范围集中于市心20平方公里内。如不按时缴税,将被处于2倍至16倍罚款。而市长本人则乘地铁上下班。此举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使伦敦内城道路的平均交通流速提高了37%,而上下班高峰期时交通拥堵程度下降了40%。

    针对中国城市的拥堵问题,无疑这是有借鉴意义的。杭州市为缓解交通压力,也于2006年对高峰时段进入核心区的车辆征收“城市交通拥挤费”,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空气质量,使交通环境有了改变。其效果是明显的,导致“路上的小车少了,公交车就快起来”,而道路更为畅通。

    所以,笔者以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征收城市“拥挤税”十分管用,是利国利民的,其一是观念的更新,不停留在说服教育宣传上,而是让造成拥堵者直接承担责任,树立“解堵”意识;其二是政府增加了收入,并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不断改善交通环境;其三有益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车少、空气也污染少,环境就自然好,同时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也形成了;其四是减少道路资源损耗,节约成本。这是几全齐美的事。

    征收交通“拥挤税”,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