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演艺界荡漾着一股浮躁之风,本是以追求艺术精湛为已任的艺术家们难以PK社会涌来的浮尘,一个个变得性情急躁,乐于抢抬名分戴高帽,向观众耍起花拳绣腿。
这里所说的抢抬名分,是指狭义的以介绍技术职称为主的行为。文艺节目演出之前由主持人介绍或在字幕上呈现艺人的技术职称,本是无可厚非。因为这是艺人的一种待遇,标志着其艺术水准。但有趣的是从央视到地方的电视台直播的各类晚会和一些常规性演出活动,总会听到主持人介绍艺人职称时总让人觉得有些咯耳。本来介绍一名一级编剧,按常规应该为“某歌舞团一级编剧”;介绍一名一级演员,可为“某剧院或某歌舞团一级演员”,也就顺理成章了。可是现场发生的情况常常会打破这种现象,演员们的职称之前被冠上“国家”的称谓,叫“国家一级演员”或“国家一级编剧”或“国家二级演员”之类,把帽子戴得很大。
起初,鄙人还以为这是供职于那些国家直属艺术院团的大腕们才有的名分和专利,也没多想,但后来连一些地方的艺术团体的名角们参加一些公演,被介绍时也如出一辙,就有些不解了。于是就作了一番类推,是否把那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也戴上这顶帽子试试,比如介绍一名主任医师时叫“某医院国家主任医师”,介绍一名教授时叫“某大学国家教授”,介绍一名高级工程师叫“某研究院国家高级工程师”,介绍一名高级编辑时叫“某报国家高级编辑”,介绍一名一级作家时叫“国家一级作家”,如此等等。这样的概念显然是不妥的,叫法也有些让人迷惑。一个“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和“高级编辑”的技术职称与一个“一级演员”一样,是处于同一水准和档次上,其它行业不戴这顶大帽,而唯演艺界对此情有独钟,昭告天下。按照逻辑推理,既然有“国家一级演员”,就该有“地方一级演员”。那么,谁是“地方”的呢?据鄙人了解,还没有哪一场演出活动介绍过一名所谓“地方一级演员”。当然,也没有哪一名一级演员愿意穿上“地方”这件布衣。这就违背了逻辑原理。
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只注重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技艺精湛的追求,而对于那些虚伪的名分几乎无所求,是挥之而去的。那些给我们留下珍贵艺术遗产,已驾鹤西去的大师无不具有如此的风范。而对当下艺人的热衷于抢名份、戴帽子,鄙人倒是想起马季先生曾经演过的一个推销“宇宙牌”香烟的相声节目,很有些意味,可以用来类比。帽子并不见得越大越唬人,太大了容易被风吹落,太小了也不妥,应该合适就好。文艺是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艺术家也一样,是面向老百姓的。一个演员,或者说一个地方剧团的演员,与隔三叉五就撞见的观众,张口闭口就称“国家一级演员”,让人觉得生分,还怎么服务于大众?
如此的现象对演艺界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好事,对一个艺人的成长也并不能起到助推作用,甚至可能有不良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可能浮于名分之上,在艺术上难有突破;可能借名分之誉,增加演出费,等等。“一级演员”就是“一级演员”,哪怕是身处地方院团,何必争戴大帽子,去逐“阳春白雪”,而弃“下里巴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