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提得唐突和稚嫩,甚至简单、苍白和了无新意。但既然要说这个问题,总是有话头的。
人们在日子好了以后,就要鼓捣一点事。一些人就喜欢上摄影,到哪儿游玩带回一些美好记忆,随时拿出来翻翻看看,聊以自慰。尤其是数码相机的横空出世,催生了人们的摄影激素,纷纷加入其中,闲暇假日就去找风景、玩文化,不再窝居家宅里,既锻炼了身体,又娱乐了心情,是一件闲适而实在的工作。当然,有时为拍一些好的照片,摄影家们会冒着各种风险去找角度和取景,跋山涉水,不惧艰辛,甚至风餐宿露,忍饥挨饿。何故如此?源于割舍不下的那份爱好,源于融入生活或者生命中的那份寄托。仅此,就够摄影家们忙碌和折腾了。
但是,要做好摄影这活,要整出一些称得上是精品的摄影作品,还涉及到一些其它因素。话到此处自然又转到了文章题目上,如今的摄影作品缺什么?摄影是艺术领域的一个类别,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追行时代、记录时代的。而如今的摄影恰恰欠缺的就是记录时代的精神,以至使作品思想内容浅显,过于追求构图、角度、色彩、光线等等技术活的完美,而弱化了对主题的表达和凸现。
大凡艺术,都是以人为创作核心的,是有生命的。摄影也不例外。那些老照片为何得以流传,就是因为记录了历史,记录逝去的时代人的活动。那些很有影响在国际国内获大奖的摄影作品,无一不是以人为创作对象的。而我们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摄影作品,反映的大都是自然风光题材。这样的作品看上去很美,蓝天白云、高山大川、江河湖泊,的确养眼,但不足于震撼心魄。为什么?因为只可看不可品。作品要做到可看,也许很容易,但要做到可品就有困难,就会有许多因素左右(这里指的“品”实际就是作品思想的再现)。其中最主要的除了与摄影家的人生阅历、知识贮量、艺术敏感等有关之外,还与社会责任感与文学素养有关。
一个优秀的摄影家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这种特质。那些反映自然灾害、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优秀摄影作品之所以引起社会巨大关注,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攻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因素发酵的结果。众所周知的反映“希望工程”那张标志性作品,画面上渴望知识的女孩的一双大眼睛,曾经感染了多少人。这就是摄影家社会责任感与文学素养的结晶。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可能抓到这样的主题,甚至还远离之;如果缺乏文学素养,不可能把那个女孩的大眼睛写真得那么生动传神,引起社会共鸣。还有用镜头和不人道的污染作斗争的浙江自由摄影家卢广,正是在5年时间里凭良知拍摄中国七大河流的污染,以40幅精品作品获得2009年世界摄影界中最权威、严肃的奖项之一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大奖。如此的作品,一个摄影家一生能创作出一件,足矣!
行文至此,解析“摄影缺什么”的话题,就显得不太唐突了。故,摄影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必然要树立记录时代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文学素养,才可为之。这是前提,仅仅有吃苦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还不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