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为谁悲哀
(2010-07-27 15:37:00)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源于与友人闲谈,说起孩子开学时碰到的一件事,使鄙人为之惊讶。不,应该是震惊!
友人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中,本是兴高采烈而去,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没想到孩子放学回来,一脸不爽,说起初中第一课之感受,对老师颇有微词。老师是一位男性,已有多年教龄,他拿着几页打印稿,对坐得端端正正,并渴望获得知识的全班学生作语重心长的开场白:“哎呀,我真为你们悲哀。看看你们的家庭状况,很多家长都没有本科毕业。你说你们生长于这样的家庭,怎么能接受良好教育呢?难道不可悲?”听了这顿开场白,鄙人不太清楚当时全班学生的第一反应如何,别说孩子不爽,相信家长就更不爽了。这还是一所城市的学校,面对的是一群城市的学生,倘若是一群农村的学生,还不清楚要讲些什么。
这段开场白太雷人,讽刺挖苦,尖酸刻薄,不仅伤学生自尊,也伤家长的心。或许这种现象是特例,但给学生家长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深重而久远的。因此,这个话题就自然转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传道”,就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关,与人格有关。往大处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就是一面旗子,在培育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影响深远。往工作上讲,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热爱每一个学生、尽心尽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这样的表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些道理和要求,为师者一定很明白。
一个班的学生千差万别,各方面不尽相同,本应一视同仁,然而在实际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往往重教书、轻育人,被忽视了。比如老师中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的现象大有人在,且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心理压力增大,举止失衡,对学生讽刺挖苦或变相体罚,就难以避免了。这些行为都与师德相悖,不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损为人师表形象。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地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这都说明良好的师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何等重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情感健康与认知发展,为提升学生潜能表现出同情、包容、兴趣与洞察力等等,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集中体现了“爱”这一核心。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言行就会失常,冷嘲热讽信口而出,哪里来的人格魅力?没有人格魅力作为基石,如何去感召学生积极向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文至此,鄙人只想说:“老师,你究竟为谁悲哀?是为学生家长没有达到本科学历,还是为自己有失口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