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京儿”与“壳子客”
(2010-07-27 15:28:21)
有一晚与朋友吃茶说闲话,他无意间说到当今社会的另类人文生态现象,把那些“张口海阔天空,闭口无动于衷”的人称为“小北京儿”。我不解“小北京儿”的出处与含义,因为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就要他作解读,让我等寡闻之人长长见识。他却说这么严肃的学术问题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万一解释出了偏差还不以讹传讹,还是吃茶,等改日他把那篇文章送来,我一读就清楚明白了。
过了一日,他真的冒着炎炎烈日把那篇文章送了来,还郑重其事地用牛皮纸信封装了。待他走后,我就静下心来看,原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小北京儿》,是朱铁志先生的大作。他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说有为数不少的北京人,常常陶醉在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中,睥睨世界,顾盼自雄,吆五喝六,不可一世。其特征表现为派头大,心眼小;口气大,实力小;动静儿大,行动小;心气力大,能耐小。这种人就是“小北京儿”。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说有两个“小北京儿”围着火锅边吃边海吹神侃,一个说做工程项目要接就得接上百万的,小的没意思。另一个却讽刺对方,说上百万的也叫项目?上个礼拜他到洪都拉斯签了一个上千万的单子,还只是第一期。一个听了眨巴了一下眼睛问:“不对吧,上个礼拜有人告诉我你还在通县呢,怎么就到外国去了?”另一个不快,说这是哪个孙子胡说八道。说到这儿两人站起来抢着去付饭钱,还你争我夺,可弄了半天谁也没把钱付出去。结果倒是旁边的东北老汉实在看不下去,一边说“扯啥呢,不就是30来块钱么”,一边给付了。
“小北京儿”才出门,老板娘就冲着背影作了一个最出乎意外的评述,说道:“自打三年前老娘这小店开张,他俩就在这儿侃合同。可侃到现如今,还不是在我这小店里吃八块钱一斤的羊肉,两人喝一瓶啤酒。”这个例子实在太经典了,把“小北京儿”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朋友要热心推荐。
其实,“小北京儿”这类人物在泱泱大中国十分普遍,换一个地方就可能有“小河南儿”、“小山东儿”、“小东北儿”、“小贵州儿”等等出现,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撞上。这类人物,我们这里统称“壳子客”。他们夸耀自己有多大能耐,与何等人物有多熟;或称某某要员是他家三叔四爷大表哥,经常在一起喝酒吃饭,逗得有非分之想的人羡慕不已;或曰自己怎样腰缠万贯,富得钱都没地方花。如此等等,他可以牛气冲天,信口开河,你敢想的他敢讲,不敢想的也敢讲,且千篇一律,基本雷同,上午碰到甲这样讲,下午碰到乙这么说,周而复始,颠来倒去,逼得对方说:“你这话我已经听了8遍了。”他还不肯罢休,唾沫星子到处乱飞。
一位深悟中国世故的前辈说:谎言说上一万遍就可成为真理。但这句话对“壳子客”不管用,有的谎言扯了不止一万遍,他仍是一切如故,既没有兑变为达官贵人,也没有赚得盆满钵溢,终是一介庶民,日子过得寒碜,人见人厌。
西方哲人说,爱说谎的人是自尊和自卑的混合体。无论是“小北京儿”,还是“壳子客”,之所以乐此不疲,也是一种精神需求。他们通过谎言来消除自卑,获得自尊。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可讨别人喜欢,二可夸耀自己和装派头,三可自我保护。故,他们是以谎言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全然不管你怎么看,不管你被他忽悠时难以表达的心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