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误读的“李白斗酒诗百篇”

(2010-07-27 12:41:29)
标签:

文化

文化杂谈

(已发表)


    中国的酒文化,经过墨客骚人们千百年的演绎,成为登峰造极的一个文化符号。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之倾倒折腾,弄出许多惊世骇俗之事,垂于青史。当然,流传甚广且影响至今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酒之事,杜甫说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自己也豪不谦虚地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因此,他一生嗜酒如命,诗酒相伴,放荡癫狂,为酒而生,亦为酒而亡。大凡今人聚会,饮酒劝酒,总要拿“李白斗酒诗百篇”说事,以为识文断字写几行诗的就能喝酒,是海量。在有意无意之间,这成了一个劝酒的理由。其实,被劝饮者也并非李白,只是当今之凡人。
    大抵喜欢小酌几杯者都明白,酒这个东西是饮品中最伤身的了,从中枢神经到肝脏,无一幸免,都是伤害对象,小则丢命,大则误国。于是,才有了荆轲酒怒刺秦王、杯酒释兵权、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千古话题,言说酒的利害。而现今,酒文化的负面影响显现出来,醉酒驾车造成的悲剧充斥于媒体,令人惨不忍睹,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害,以至使有关部门要强力整治,禁止喝酒驾车。就连俄罗斯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发布总统令限制喝烈性酒,原因是该国人的平均寿命因过度饮酒而下降了。酒,实在让人处于爱恨交加的尴尬境地。
    话到此处,还是转到杜甫颂扬李白的诗句上。鄙人以为,以忧国忧民著称的诗人杜甫为李白写颂诗,的确是抒发对李白的景仰之情,但后人可能是误读和误导了。他只是描述李白能喝酒,是诗情所至,并不是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口出佳作。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故事就是“醉李白妙词惊贵妃”:
    说有一日杨贵妃举行生日宴会,唐玄宗要将此写成赏心乐事诗歌,以作永久纪念,就命梨园供奉李龟年去请李白进宫。李龟年等寻至翰林院,并不见其踪影,后到了闹市上的酒家才找到。此时李白已喝得烂醉,伏桌而睡。李龟年只好用马将他驮进宫。唐玄宗见状,并未责怪,而是让他卧于自己身边,急令宫女口含清水为之喷面。
    当李白渐醒,不禁大吃一惊,立即起身给唐玄宗、杨贵妃请罪。唐玄宗不以为然,差人端来醒酒汤赐给他喝,待李白神智清醒之后才说出召他进宫,是为贵妃生日“作首新词,以助雅兴”。李白这才释然,自是谢过“万岁”,才思飞扬,写下三首《清平调》。
    唐玄宗细读一遍,点头连称“好”,说:“爱妃诞辰喜日,贤卿为朕写出这样绝妙好诗来,足以光灿千古了!岁月不能掩其精华,流年不能减其光采。”然后,杨贵妃就令李龟年率乐工、歌妓在筵席前演唱。杨贵妃则心花怒放,跳起舞来。如此一说,我们可能已经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奇并不是在醉酒时成就,而是在酒醒之后。
    因此,被误读了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在酒桌上常常夹杂玩笑诙谐成分,成为劝酒的原因,或者渐渐演变成一个大忽悠,完全变了味,不是对李白的景仰,而是有几份毁誉。如果杜甫九泉之下有知,定会感到深深自责,以为在真的给李白添麻烦的同时,埋怨今人可畏,把老夫之诗弄成了喝酒的催化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