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新法案的意义

(2012-06-28 21:43:28)
标签:

杂谈

以下是近日的新闻:


- 我国3万亿外储大换仓 传中投加注日本股市

2012年06月27日 07:39 南方都市报
  中国或正购买大量日本公司股票,为巨额外汇储备寻求更安全的安置之所。据日本媒体报道,一个名为Omnibus China的基金近年大幅增持日股,截至今年首季,该基金持有的日本股票市值高达3.5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64亿元)。
  虽然昨日中投公司向南都记者表示不予置评,但市场相信Omnibus China的大股东就是中投公司。
  市场认为,由于欧洲投资市场不景,中国日益需要更加多元的投资目标。加注日本股市是中国主权基金另一个方向。


- 日本下议院通过增加消费税法案

2012年06月27日
彭博:经过多月激烈争辩,日本执政民主党首相野田佳彦成功推动销售税加倍的法案在下议院通过。这是野田佳彦上任以来最大的动作,野田把自己的政治前途作为赌注,推动增加销售税来控制债务和应对日涨膨胀的福利支出。 
根据该法案,销售税会在2014年4月从5%提高到8%,在2015年10月进一步提高到10%。下议院以363票赞成96票反对通过该法案,其中有57票反对票来自于民主党。 


 这2则新闻有什么联系?日本的增税法案表明,日本将大幅减少消费(GDP的3要素:消费,税收和储蓄),而日本的消费占比GDP大约在60%左右。这当然有国际评级机构的功劳,压迫日本财政改革。而日本增税本身是一种紧缩措施,要知道日本的经济在前20年差不多都在紧缩。其实美国2013财政悬崖同类事情,区别在于大小时间。放宽来看,发达经济体都在或者即将主动或者被动收缩经济,其中欧盟多国被动大幅度)收缩,美国明年也是大概率收缩,日本随后也会主动收缩,那么造成世界消费缩减影响(1)出口大国,比如中国德国日本等;(2)大宗商品市场熊市;(3)依靠出口初级原材料国家比如巴西澳大利亚甚至加拿大影响巨大,加拿大房地产泡沫刺破;(4)支撑美元牛市。


关于最后一点,也即美元趋势,最近看到报道中国货币互换国家越来越多,特别南美巴西智利开始了,基本涵括亚洲很多重要国家(东亚东南亚等)。也即,除了亚洲发达国家。不用说,美元应用范围受到人民币显著挤压。支撑人民币基础什么? 表面来看,中国其他国家贸易支撑货币互换人民币走出去(国际化)。如果世界贸易极具萎缩呢,同时美元强烈升值?人民币也许忍痛跟着美元一阵子,不可能一直美元影子(联系汇率)。


对于欧元区危机,这几乎是灾难片的现场直播,同时各种分析多如牛毛。即使欧元解体,也不是一条直路,中途的不确定性大。德国想尽力捂紧钱包,除非边缘国同意条件;而其他国家则想方设法想从德国那里多搞些钱,而且不能有条件。(一方强调鸡,另外一方强调)。真正解决欧元区问题的方案都需要时间,而且不是一点时间,而欧元区最缺的就是时间。2天的欧盟峰会不会有太实质性的方案出来,但市场却寄以厚望。现在主要是意法联盟对抗德国,而且双方都几乎针锋相对,德国强硬超出预料,联盟也是如此如果峰会结果市场失望,那么不可避免震荡。


正因为欧盟深陷泥潭,进退维谷,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量总体来讲在不断下降,虽然中国的统计和欧盟的统计有差别(下图虚线显示中国欧盟贸易量的年增长率等)。今后外贸总体趋势是越来越难,而中国的内需却根本不可能被“委以大任”。至今还看不出高层有什么能力挽狂澜的政策或者办法。当今新闻中的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进行资本项目直接兑换试点,一方面也是高层急于拉外资进来的体现。(也有说,前海的开发原因之一是因为香港,也即逐步放大前海或者深圳的金融属性与之形成竞争局面。如果国家有此战略并有相符的各种措施,相对而言前海是最具潜力的。) 由于欧洲大型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在不断的去杠杆,以及Basel III求,不可避免的抛售海外资产,特别新兴市场资产,而且这种情况还需要持续很久。中国的金融机构存款上不去,一方面是国内贷款需求不振,一方面是前述部分外资的外流。所以即使外贸顺差还不差,中国央行的货币扩张效果不是那么显著,还不得不依靠回购操作。

http://s16/middle/69e715d2gc37fc737e18f&690


如同以前文章分析所言,欧元区又一次大危机,那么随后各国采取强烈措施又会资本市场为之一振。复杂形势下,preservation of capital不失为较好策略, 除非有明显市场或者政策信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