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在萧山,旧谱所载有管村与官科二大派,二派均系宋杭州通判章允文公后,源自富阳黄弹!
自清季以至民国,萧山四都浦堰(现滨江浦沿),只有柳下虞一支源自管村。另外如天生房、章家道地、小章家里等,其派系出处,百余年未解!祖辈相传,亦莫衷一是,有道墟说、长河蓝田说、富阳大章村说、管村说等。以至于民国丁亥(1947)年管村修谱,章家道地曾到管村祠堂,希望倍出丁费,能将其归宗于管村章氏。因无可依凭,不敢妄加而罢!
至于官科,遍查方志,找不到“官科”之名!2018年偶得道光十九年所修义庆堂《萧山章氏宗谱》八册。始知官科系石岩章村。
此前,杭州宗亲会成立之初,宗涛会长与章意秘书长曾几次受邀去浦沿帮助探访谱系,本人也偶尔随同,均无实质进展。2019年,得知浦堰天生房章氏有新修房谱一册,遂通过宗亲会,借来房谱细阅,随即拜访天生房来铨宗亲,了解到一些浦堰章氏的大致分布情况。
与义庆堂《萧山章氏宗谱》比对,发现相互印证吻合之处不在少数,再次联系来铨先生,已病危住院,正欲去医院请教,孰料凶讯已至,老人过世,真抱憾无穷!现将一些心得与同好商榷!
官科义庆堂《萧山章氏宗谱》始修于康熙廿八年,二修于乾隆五年,三修于乾隆五十八年,四修于道光十九年,每届大致相隔五十年左右。官科章氏历来除农耕以外,多从事贸易。“自泰隆公肇基以来,派分三支,各移南北,前后相继,人日以众,或徙省、或徙郡、或徙县、或徙他乡,录本无多”。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官科章氏不设公共族产,子孙入谱与经济上的利益无关,加上交通信息不便,以至外徙的后裔大多对是否入谱不重视。如族中有公产,则派下子孙都会主动要求入谱。族中无产也是官科章氏几次修谱均有赖于热心且家境殷实者的原因之一!
浦堰天生房章氏房谱只上溯至本支的元臣公,周边另有元臣公的兄弟支派未涉及。据来铨宗亲回忆,上辈传只下来元臣公的二兄弟叫元良、元照,以前三派共有香火一座,但从他懂事起已没宗务活动,所以从没见过另二派的牌位、字号等文字方面的实物。
查官科《章氏宗谱》有载:其圣公长子元高,字广顺,行瑞四十五;次子元臣,字广耀,行瑞四十七,三子元,早世。此外谱上再无后续记载。由于均无兄弟的出生年月。可以判断是外迁的后裔,如在官科当地,谱上不会没有出生年份!再则,不知出生年月,其排行从何而来?当是修谱时外迁的子孙,报了几岁就算了。由于上面说的没有公共族产,对入谱与否也没真正重视。但可以推出元臣公的出生之年,谱上有行瑞四十八的元奇公是生乾隆二年四月十五日的记载,排行相差一位,当是同年或大一岁,所以元臣公也是乾隆二年或乾隆元年出生。由于这是官科第二次修谱,没有排印,只是手抄几册。第三次修谱是五十三年之后了,由于前述的原因,再加上当事人也许都过世,这一支就这样与官科祖地失联了!
现在有二大揣测,希有高明能提出质疑,以便进一步究访:
一,天生房章氏房谱前几代均无生卒之年,最早能确定的是元臣之孙标文公,生道光廿一年,如所记载准确,则元臣公生乾隆二年,祖孙相差一百零四岁。虽于常理不附,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原因是天生房的标文公是元臣公三房之孙,过继到长房的。而元臣公兄弟及其父其圣公从官科徙居浦堰,很大的可能是生活艰难所致,后代成婚未必会早,若标文公父辈三兄弟都大龄成婚,则下一代年龄相距更大。另外祖孙相差一百多岁在过去也不罕见:我们管村有个茂如公,还是个族长,生万历三十五年,幼孙生于康熙五十九年,相差一百十三岁,谱中另有茂如公传记,可以排除年份记载有误,是确切的事实。元臣公祖孙相差一百零四岁也在正常之例!
二,名字有差异,来铨先生所述元臣公兄弟叫元良、元照。而官科谱上是元高、元(早世)。这要么来铨先生上辈代代下来传讹了;要么官科乾隆五年修谱手写抄错或欠工整,五十多年后重修时未尝顾及而依稀仿佛以误传!因这“元良”只是来铨先生所述的读音,或是“元亮”也不是没可能。而元亮、元高字形相似。因字形相近而抄写错误在古籍整理中是常见现象,我们黄弹允文公墓傍的“庆喜庵”,不少旧谱在清末后都误作“庆善庵”了。而“元照”也可能系“元早”之误,官科后来修谱又找不到这一派,依旧谱抄本翻录过来,几次翻抄就成了单名:元,早世了,亦如同原来的“浦堰”也成现在的“浦沿”这又是音近之误!
如此探析,则元臣公兄弟系及公36世,天生房到2010年修房谱时已传至44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