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村“四房墙门”的故事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杂坛 |
管村“四房墙门”的故事
管村的“四房墙门”位于堂屋里方井东面。是我印象中全村最整洁的墙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小孩全村玩耍,只有这个墙门,堂前不但没有堆积农具杂物。连地上都一尘不染。石门框的石质与雕刻俱属上佳。可惜前些年也毁于意外之火。
说起这个墙门,可是有故事!墙门建于乾隆年间,建造者景晖太公,他是“乡大宾”
古乡饮礼,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荣耀,景晖太公获“乡大宾”高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奇的是他们夫妻双双高寿,都是94岁,这在清初属十分罕见的老寿星。
之所以称“四房墙门”是因为景晖太公有四子。但现在后裔实际只二房了:一是第三房,就是现满根、斌洪、洪兴、洪达这一支;另一房是小房,现巨海、武木、武涛、月康他们这一支。
故事发生在小房,景晖太公的四子尧雍,字祝封,从堂屋派取名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也能大致看出辈分与年代。现在“文”字的只有一人了。以前有说堂屋太公以朝代取名,这是误解。正确说是以圣人取名,现在不讲究了,要是讲究,再下面应是“孔孟董韩”
这位祝封太公生于乾隆29年(公元1764年),后人称“乌鼻头太公”
一日,厨人来禀先生请求另换菜单,说今天的一道菜最快得明后天才能做成。先生问原因,说点的“猪百尾”需用上百条猪尾巴的尾尖做成,现在已派人去周边街市甚至临浦、义桥、县城四出采购了,怕一时也采不齐。200多年前,就是集镇,也难得有多少肉脯,况且一个猪只有一个尾尖。
先生听后对祝封太公叹息道:我本看你前途不可限量,不想你行事如此苛求留难,可惜了!
后来这位太公只得个“修职郎”的寄禄阶官,这些“承值郎”“儒林郎”“文林郎”“迪功郎”都只是表示官员品级的称号,只用于封赠,并非实官,如正一品赠光禄大夫,从一品赠荣禄大夫之类。但能得到封赠也是非常了不起了!
据传这位太公在当时属诸暨、山阴、富阳、萧山四县知名刀笔。他写的诉状,这四县没有不胜的。
祝封太公享寿92岁,他父母都享寿94岁,看来四房墙门有长寿基因。过世后葬在后俞小庙后,堂屋派有十五亩祖坟山在后俞。老辈人的“演义”讲,当年太公落葬后,后俞人厨柜里的碗碟晚上响个不停,到后来发展到猪圈里的猪也往外窜。经高人指点,后俞人与管村人协商将太公坟墓再下迁移到山脚才太平。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演义,不是信史。但多少也有点启发,就是为人处事,要多换位思考,不可刻薄寡思,取快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