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蔡澜 |
分类: 颜如玉 |
这篇文其实写了有些日子了,上个月不那么忙的时候,写给自己看的.本来没有打算发在这里,因为有一点小小的回忆过往.虽然最近很多人都在回忆,有人回忆琴童生活,有人回忆甜蜜的wedding,而我,不好意思,却在这篇文字里回忆曾经的愤青年代.
直到昨天,跟朋友喝早茶,聊到武侠小说,说到古龙,谈到金庸,我就自然而然的提起四大才子,倪匡,黄霑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只是,蔡澜,好像大家都不太知道.于是我说,那好吧,我把这篇关于蔡澜的一点文字发出来好了.
下面是原文.
最近一直在关注蔡澜.
在香港,说到”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 怕是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文字,美食,旅游,电影,无不精通,无所不谈.
他是一个文章妙手,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其实不是第一次接触蔡澜的文字了,在我聊这位才子之前,请允许我小小的追忆一下过往.
第一次读蔡澜的小品文的时候,我正处于一段不可不提及的低调的另类叛逆时期.我的这段另类叛逆时期,持续还蛮久的一段时间,从星星之火燎原,从东蔓延到西,从中国的city包围美国的农村,脱离父母的管教的我,会变了花样扎了头巾(或者将鸭舌帽反着扣),戴了及其夸张的恨不得要把耳垂坠弯的超大blingbling耳环,画了烟熏火燎的妆蹬着pump去K歌去clubbing,或者在highway上漫无目的的听着hip hop开快车(飙车倒还不至于,为了父母而珍惜生命的基本常识还是有的).
那个时候,我发疯似的喜欢着Picasso, Dali还有Chagall的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Van Gogh的印象画,严格说来,比起前面三位,在我的另类taste中,还算最中规中举的.我曾一度固执的认为,这种有着触目惊心的强烈色彩撞冲,用了潜意识的尖锐矛盾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奇发怪想来表现真实世界的扭曲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不懂得欣赏的人是无知的.我还在自己的bedroom挂了这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好友惊讶于我的另类,她问我会不会看着这样的怪作因而睡不着觉,其时我大约还腹诽过她的没有品味,整天像老太太似的对着Monet的landscape的田园画,不会boring吗,而且人家都是买来挂dinning room或者装饰living room的好不好.
那个时候,我着了迷的喜欢着一切有着开到茶蘼生出阴性花朵感觉的颓废文字,尤其关注来自日本的文字,譬如”雪国”,”挪威的森林”,”伊豆的舞女”等等,爱极了这种美丽到极致却伤悲到骨子里的感觉.那个时候,我会唱Faye的每一首颓废的歌曲,也因此爱屋及乌的喜欢上她的偶像The Cranberries和The Cardigans的所有作品,有一段时间,我只听譬如Jem, Emilia, Lene Marlin, DuranDuran, Lady& Bird等来自爱尔兰和北欧的声音.来美国以后,更是无可就药的爱上了Hip Hop那震撼着五脏六腑的低音轰隆声.
噢,我的青春岁月,就是这样的举足无措却又自以为是的清高和矛盾无比的悲伤颓废.虽然很多时候,我会小心的隐藏我的另类叛逆, 面对着朋友,无心无肺的笑.
所以,那个时候,就算知道蔡澜拥有如何多的粉丝,如何的在美食界享有权威,如何的潇洒和见多识广,在接触到他的文字之后,我却是及其不屑一顾的,他的文字,既没有萎靡颓废到华丽的语句,也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没有所谓标榜着前卫艺术的花枪噱头,而且我一度以为,一天到晚只谈吃肉喝酒玩乐的人是无比庸俗的.世事如此,很多时候,庸俗的人追捧着庸俗的文字,于是这样的文字,在我看来,不读便罢.
现在想来,不免暗自心惊,却又感到无比的庆幸,因为,人终归是会变的.虽然,这变化是不知不觉的.
是了,就是现在,我会在思索着弗洛伊德的超我境界的同时,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放在一边,拿起蔡澜的小品文,当作每天给自己的treat.会被Pierre的”Girls at the piano”的柔和色彩和放松情绪所吸引,我也开始慢慢欣赏Da Vinci “Benois Madonna”的那种安祥的静态之美并为之而深深感动,虽然同时我仍在继续观摩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作品.Dali的作品,很多时候仍然让我震撼不已.
我也会在面对Hip Hop和R&B时,把耳朵更多的转向后者.一个人做着事情的时候,会听一些纯粹的乐器声音,譬如piano和guitar,让干净单纯的声音打动洗涤心灵.有的时候,我也听一些古筝和扬琴,我还听一点佛乐和gospel hymn .
原来,人的taste真的会变.而且会变得这样的包容和diversifi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