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尊拳,属南拳类,是以虎的动作、行姿、扑食、打斗而创编的象形拳术。
与泉州德化县交界的永泰洑口乡就是虎尊拳的发源地,历史上这里匪患严重,因此百姓有习武自卫的传统,当地人精通多种拳术,这些功夫均是他们祖上世代相传至今,大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防匪防盗防兽的需要。
据《永泰县誌》所载,虎尊拳(即母拳,指第一路拳)是在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永泰县(古称永福县)洑口村的李元珠在牛法、狮法基础上,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融为拳意创下的。后又经历代传人的不断充实提高,逐步丰富了虎尊拳理和技艺,形成了多项内容的完整拳种。
虎尊拳取猛虎之威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突出“以刚制刚,见力生力,见力破力”,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练拳时吞喉露齿、狮嘴麒麟目,闭气催力,发声助威。虽然虎尊拳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仍然没有偏离象形的基本特征。
虎尊拳拳术套路有三战(三箭)四门、猛虎下山、角短、剪手、千字打、猛虎洗爪、虎仔伸腰、仆地虎、太子游城、关公拉须、关公拖力、日月连环脚、虎形五技拳等,器械套路有笔架叉、狼宪、丈二杖七十二步、齐眉杖等,对练有双虎跌、两虎相斗、对杖等。
虎尊拳套路短小、简练、紧凑,步型、步法偏小,以三七步为主,重心稳,而又移动自如桩;手法上多用虎爪和拳、掌、指,技法上有云“手似车轮,脚像石磨,手法多变,脚步多移,逢桥断桥,无桥造桥,开我生门,关彼死门”、“出技父子手,父子相连、逢空则扑”等要求;对腿法又有“脚有多法,用必谨慎”和“起脚三分虚,无搭不起脚”等要求;攻防上强调手法多变、脚步多移,逢桥断桥,无桥造桥,逢空则补,突出近战短打,防中带攻,明防暗攻,以刚制刚,既擅长手法,又擅长腿法。习练中注重气的配合,运用丹田之气,以意导气,力随气出,做到形、气、劲、意的完整统一;腿法运用谨慎,起脚三分虚,无搭不起脚。
虎尊拳是以虎的动作、行姿、扑食、打斗而创编的象形拳术。此拳凶猛凌厉,以腰带动,以气催力,刚健有劲。手法有抓、摆、撩、搂、按、压等;腿法有蹬、踹、勾、踢等;其步法有弓步、马步、跑步、独立步等,演练此拳可增强斗志,锻炼力量。
虎尊拳发劲威猛无比。相传第二代传人郑登光在出师那天,用其擅长的脚法,一脚踹向大厅一人抱不拢的大柱垫柱石,当即致使柱石移位两公分多,其真迹至今在其故居还能亲眼目睹。另一位传人李昭北在出师那天,则用其擅长的虎爪手法,一爪击向大厅木柱,粗大的木柱上即刻留下近一公分深的五个指印。还有一次,一头受惊的水牛疯狂追赶三、五个个行人,当他们跑到渡口边陷入无路可逃、危险万分的境地时,得讯及时赶到的李昭北挥起一掌将牛击落到溪中,后杀其牛,发现牛背肋骨碎断三根,骨上还留有五个深深指印。
随着岁月的推移,发源于永泰山区的虎尊拳逐步在在福州、闽侯、长乐、南平、三明、仙游、莆田等地四流传开来,甚至传播到海外成为上地流空手道的鼻祖。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897年,上地完文19岁的时候,为了逃避日本军的征兵,上地跑到了中国,最终来到了福州。先在当地开设的琉球馆“柔远驿”呆了一两个月,又在一个琉球人开的道场呆了几天,最后投到了虎拳大师周子和的门下,其后10年,专心致志于学习周门的拳术和中国医术。
在福州三堡武馆拜永泰嵩口人郑仙纪为师,精心学习虎尊拳13年,并娶福州一女为妻,生有一女。宣统二年(1910年),上地完文回到家乡,把所学拳术广为流传。年深月久,渐发展为今流行于冲绳岛一带的上地流空手道(拳术)。此后上地流空手道流传到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法国、英国、澳门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周子和
字永宽号郇山道者,南屿芝田人。从小喜好武术,初拜永泰南派少林高手李昭北为师,习虎拳,练就“铁砂掌”艺满别师,师要考周握力,令周抓一大竹筒,五指运劲紧握,顿时竹筒碎裂。后其父又聘永泰嵩口蒲领村武师柯细弟,在家中设馆,备齐练功石及十八般武器,周前后学得南少林拳中儒、鱼、牛、犬、猴、鹤、鸡等七法,周更醉心于虎拳,苦练八年,终成一方高手,曾被聘于南屿乡、上街、台江及城内南后街元帅庙内设馆收徒。周与、张长和(茶亭和)及青圃和,合称武林“三和”。周能诗善字画,故居仍有《郇山道观》巨额大字,仓前街“及时图”钟表店与中亭街未见斋笔墨店照牌额,留有墨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