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011-01-06 20:43:4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温馨提示: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明确本学段课标要求,并思考如何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达到相关要求

新教材是围绕三个维度来编写教材的,因为是初中一年级,教材比较淡化知识这一维度,而侧重于能力情感的维度,这是符合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有《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据课文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应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用尽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下面以课文为例谈谈如何达成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参考以下方法:

1、课前导入激发求知欲。如:《看云识天气》课前,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识别天气的方法,然后引入课题,我们还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看实物或图片,激发求知欲。《化石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出示化石的图片,及时抛出问题,如何形成的?激发求知欲,同时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3、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阅读或口头表达的兴趣。如《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演读,理清层次。首先,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特点,巧妙的设计,并示之以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
利用课后小结,激发求知欲。《月亮上的足迹》在教学小结时,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 。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如果你对太空感兴趣,可登陆相关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5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单元结束时,及时上一节《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知识,培养想象力和科学精神。

当然,目标的达成并非孤立的,如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个目标的达成可参考以下做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如:集中注意力,眼珠转动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

 ②带问题默读,明确默读的任务。如在指导课文《月亮上的足迹》默读时,请学生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指导《绿色蝈蝈》默读时,思考下列问题:1蝈蝈具有哪些特征? 2文章写了蝈蝈的哪些习性?借助明确的问题,明确默读的任务,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③默读时,注意指导并提醒学生勾画重点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中心句,总结句等。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过渡句或中心句。并用我认为--------是过渡或中心句,因为-----------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过渡句的位置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从而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进行默读比赛。可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或课外的科学小品,进行默读比赛。默读速度本学段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可先测试学生最初默读速度,本单元结束时,再测试,激励学生阅读。默读比赛不仅测速度,还要考察默读的习惯和效果,以此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

二、           每个单元中如何处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关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处理,我认为应是“得法于精读,得益于略读”,重点谈略读方法的训练。

1.整体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是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自己的感受体会等。
  2.
寻找式阅读 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示所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信息。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性的导向。因此要引导学生对照阅读提示进行自主读书——或朗读,或默读,或高声诵读,或轻声低吟,或就精彩片断反复品读,或对部分描述扫视而过,从而粗知大意。
 3.
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法的程序: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正文,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
三、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整理

 本次培训重点是教材分析,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他的半壁江山是作文,但是没有单独的写作培训,我借此机会,谈谈写作指导中我认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悄悄做学生的导演  

———  一只鸟引发的思考

五年过去了,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周五的读写课。学生(八年级四班)正在静静阅读,突然,一只鸟的一声撞在了玻璃上,平静的课堂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顿起涟漪。学生纷纷抬头,质疑,课堂一阵骚乱。

当时,刚毕业实习的程金鹏老师正在听课。怎么办?生硬的呵斥并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干脆,我决定让男生下楼救鸟,整个教室沸腾了,男生呼叫着飞奔出去,女生则围拢窗边踮起脚尖向下看,唧唧喳喳。当学生捧着一只羽毛斑斓,满眼恐惧的鸟走到我的跟前,所有学生把我围了一个圈,我问:这是一只什么鸟?”“斑鸠。一名学生脱口而出。我接着问:它怎么会撞到玻璃上?学生七嘴八舌,它刚冲出鸟笼获得自由,让兴奋冲昏头脑了。这个学生很细心,发现了斑鸠腿上残留的一截红线。可能吃了带农药的粮食了。”“它和另一只斑鸠飞的高兴,陶醉了。班中最调皮的学生引来了笑声……我又问:我们如何处理它?学生纷纷献策,老师,我养着它,伤好后,放回自然。”“拔毛炸了吃。”“不,煮了吃”……我心里掠过一丝寒意。我说:还是先让听课的老师替我们护理吧。顷刻,程老师无奈的宣布:斑鸠死了!整个读写室一片唏嘘。

见此情此景,我顺势说:你在这节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用心写到你的周记里,我们分享一下。结果,在下周的周记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习作,中间不乏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我很惊讶。有的学生由斑鸠之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引发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有的由斑鸠冲出鸟笼撞玻璃致死,想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更深刻得认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有的由斑鸠冲出鸟笼,想到它宁可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不苟活在鸟笼中;有的感慨于其他学生的拔毛炸了吃。”“不,煮了吃 ,呼吁人们不要泯灭了对生命的关爱;有的想到了环保;有的发现了语文老师的宽容慈爱……

讲评课上,我引导学生,之所以本次周记如此精彩,源于大家的认真观察,真情实感。实际上,生活中每一天或精彩或感动或难忘的事情很多,只要你用眼去看,用心感受,用笔抒写,坚持积累,每个同学的作文都会越来越好。学生也像悟出了什么,以后的周记教的全了,编的少了,质量高了,甚至有的学生不等我批完,急于要周记再写……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第一个思考:老师有意设计情境,趁机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让笔尖的滑动,留住课堂的精彩,使三维目标在练笔中达到整合。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根就是生活,好的作文离谁都不遥远。善于捕捉写作的契机,让积累写作素材成为学生的爱好和习惯。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周记的实用价值,激励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写,坚持写。凡是老师给予充分肯定的,自己感受很深的周记,如果竞赛或考试的作文题目合适,可稍作修改重现,这样的作文有生活,真实,细腻,有真情,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坚持积累写作素材,养成了观察思考写作的习惯,即便本上无文,定会心中有文

悄悄做了回学生的导演,那只鸟所引发的思考,让我收获了思想,收获了方法,收获了快乐。

四、           在本册教学中有什么困惑,请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

曹王一中近几年实行“学案导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我校生物、地理等学科使用起学案得心应手,但语文学科总感觉困惑较多:

1、语文学案预习部分,学生难以落到实处。

导学部分无外乎字词作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许多学生文章不读,借助手中的资料书,就全抄上了,预习的效果几乎为零。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等,看到学生预习充分,仔细琢磨原因,跟课型有关,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如何解决有效的预习,让学生真正去完整读一遍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是个问题。

2、学案的设计问题太多,落不到实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文篇幅长,需要读的多,师生口头交流的多,落实到写上,文字多,较费时。学案设计问题太多,答案如果不写到学案上,感觉课没上完,学校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和老师的批阅,没法过关;答案如果写到学案上,一节课的内容起码一节半课才能完成,如果不课上写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许你会说,学案的设计问题少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那也许就不太像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了,学校检查学案会很难堪的。什么时候语文学案实用第一,就不会看到详实的学案就犯愁了。实际上,一些使用学案的公开课,优质课,学生的学案也极少落到实处。

 3、县里不统一命题,命题的导向性弱了。现在的测试一般老师命题,然后请其他的老师打分,选出最好的一份试题,统一检测。问题是选出的试题是数量极少的两三个老师中最好的,或许也不是最好的,质量难以保证。要想命好题,选好题,语文老师需要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滨州及其他地市的语文中考题,多少了解高考语文命题的题型及考点,知道自己为将要升入高中的学生做哪些知识能力的储备。

比如说诗词鉴赏的考察,既然中考题考到,也吻合课标要求,为何不从七年级就开始呢?当然,可以先从课内诗歌鉴赏开始。再如,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题也考到,也吻合课标要求,为何不从七年级就开始呢?当然,可以先从浅显的课外文言文开始,多一些注释帮助学生阅读。课外现代文的阅读需兼顾两种文体,如果只考察一种文体,考察的面太窄。病句的考察中考高考均考到,为何平时不渗透,考试不考察呢?

以前县里统一命题,命题的导向性较强。现在,感觉命题的质量和导向性渐弱,老师学生教学语文的方向不很明朗。

4、该不该讲词法、句法等知识。

尽管课标明确要求“不应考察队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是不讲。升入高中的学生经常谈起,在高中老师一讲语法,如在梦中。我听到感到汗颜,只因不考词法、句法等知识,初中老师大都忽略了在教材中间和后面的知识框中的词法、句法等知识,而这些是该讲的啊!今年七月参加了中考阅卷,博兴一中的一位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在讲词法、句法这部分知识时,高中学生大多不会,追着我,让我给他们补一补,我说,初中老师都不给你们讲,我不管。”我听后,更是无地自容。讲,还是不讲,不是一个老师的问题,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