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11-01-06 20:41:5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夏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其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体认;《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一、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绪,养成好的语感。

二、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三、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四、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注重品味语言,“批文以入情”。

六、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教育。

如何根据单元重点实施教学?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将它们当作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如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程度。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也是单元的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而且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诵读。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需要提醒的是,要求学生诵读乃至美读,教师要率先学会美读;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最好自己先背诵。
  第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  

1.发挥联想和想像。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春》《秋天》的练习分别有这样的题目: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要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如何实现情感教学?让学生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认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沟通;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
 第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让我们徜徉于美中,在美的品悟中,提高读写能力。把作文指导融于讲读课文教学中去指导,即通过精讲范文去启发、引导学生习作。这样能很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在模仿中又有创新。

通过揣摩课文,发掘出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内容和与学生身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情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从而教师有效地去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春》这篇课文,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风,作者化无形的春风为有形,可感,可听,有形,有味,从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的温柔,芳香和悦,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写景指导上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写风,写雨,都可以借鉴本文的写法。又如《秋天》这首诗,不妨让学生在理解诗文涵义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三幅秋天的图画。

 

《秋天》教学案例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

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
、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让学生描绘秋日美景导入本课

师:同学们,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

点评:以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唤起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读(教师配乐《秋日的私语》范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中描绘的美景。)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初读。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1
(投影展示课文生字词,教师点评易错的生字。如:丁丁zhēng读成dīng)

2、点一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点评其朗读情况,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指出学生在朗读中的不足,指导朗读的方法。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3、教师再范读一遍,学生再次体会。注意指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用笔做出朗读停顿,重读等记号)
4
、学生仿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点评指导,并为下一步的小组自主展示做准备。)

5、个性诵读:(根据时间要求,选取二至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展示。

其他同学在欣赏诵读的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

点评:四次配乐朗诵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并准确的把握了诗歌描绘的的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以及作者抒发的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用画笔来描绘秋天)
(
教师把黑板分成三大块,请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作画的同时,分组研读诗句。边读边找出不理解的诗句,然后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学生质疑、自主答疑,教师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进行重点点拨。)

点评:本环节体现了“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习惯。

例如:生: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不知如何理解?

生:是乌柏叶落在水中,打起的是乌桕叶,暗指秋天已到。
生:秋天水清,乌桕叶倒映在水中,所以打起乌桕叶的影子。
生:捕上的是青鳊鱼,这鱼象乌桕叶一样。

在这里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开动脑筋,回答体现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极为精彩。

五、美读。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学生边评边读)
例如:生: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读时重点放在“飘”上,要读出拖音,表明声音的幽长。

生: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点评:此环节符合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要注重“美读”及“体会优美语句、意境”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诵读。解读图画(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解说他们描绘的三幅图画。并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点评:作画,既内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又为背诵减缓了坡度。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教学朗读教学课。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初读_______研读_______美读_______诵读组成,以读贯穿课堂始终,且读的形式多样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作画。特别是学生作画一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美的熏陶,符合新教材“人文”特点。在此同时,学生自主提问合作研讨,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不足:在个性朗读中,读的形式的安排,有些单一,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散。比如,在展示中学生多采用了齐读或个人读的方式,思维没有拓展开,缺少多方面的展示,例如吟唱、给予重读的地方采用叠词或反复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