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63
  • 关注人气:4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2011-01-06 20:45:1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课标要求,以及如何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达到相关要求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本单元的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有的还是小故事。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一、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a亲情教育。从热爱家人开始,推及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

b指导观察、积累生活细节,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写人,充满感情写人的手法,写好记叙文。

2.教学重点

21课《风筝》(记叙文)  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培养互相体谅精神,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鲁迅式笔法)。

22课《羚羊木雕》(记叙文)正确处理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记叙的多样角度和笔法。

23课《散步》(记叙性散文)家庭亲情的体会。学习从平淡生活中挖掘题材、抒写情感的手法。

24课《诗两首》(散文诗、新诗)体会母爱。学习形象寄情的手法。了解散文诗的形式(散文的形式,诗歌的意境)。

25课《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了解《世说新语》。掌握文言字词,句子成分省略。

综合性练习

3如何利用教材达到目标

(一)总体分析

①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②本单元的课文虽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但每篇又各有特点,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风筝》宜从多种角度引导,拓展思维空间。《羚羊木雕》应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散步》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悟。《诗两首》应突出朗读教学。《<世说新语>两则》宜强调诵读,积累。

③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会精读。

④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⑤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准备工作。通过适当途径与家长沟通,以便活动有效展开。与学生一起讨论活动提纲,指导采访要具体细化。制定活动的时间安排表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生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住处技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二)案例突破

案例:

我把《风筝》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二怎样处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本单元 的精读篇目是《风筝》《羚羊木雕》《世说新语》,略读篇目是《散步》《散文诗两首》。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课文教学定位的确定,正为我们略读教学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求“略”
   
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1.
整体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是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自己的感受体会等。
  
如在教学《散步》中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对长的、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然后尝试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感受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法的程序: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浏览正文,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③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
  
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是略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步,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只有读准了,读通了,读顺了,才会有下一步的“我自己读懂了”。

 
  
(二)重点感悟求“精”


  
编者定为略读课文,定有其道理,我们把握时要注意这一点,与精读课文有所区别,但也要尽可能觅到“精教精学”的乐趣。在略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特别是“阅读提示”所要求的重点进行探究时要采用精读方法,通过小组学习,通过研读形式,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感悟,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1.
主线点拨法。从方法上说,略读课文就是让孩子把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张扬,阅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认为围绕主线,精妙点拨是有效的方法。
   2.
重点突破法。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突出,可以深入文字,在教学中寻找适当的突破口、“感悟点”进行训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例如《散步》中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以此来突破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
语言积累法。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在教学《散步》中第一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精略相辅”的幸福之旅!

 三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整理;

 

下面我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摸索的经验

1成熟的教学模式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行:学案导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自主学习,展现自我----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当堂检测”课堂安排高时高效。学生结合学案有效预习,找出困惑,课堂上生生答疑,师生答疑,教师点拨便有了针对性,恰当的练习,既能有效巩固,又能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2开展小组合作,与学生平等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我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 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

3、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美,发现美。

七年级教材的处理,诵读是关键。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美、发现美。以《金色花》为例,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重点语段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
重视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增强语感。

同样以《金色花》为例,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
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恰当的拓展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以《金色花》为例,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诗意小结,探究作业

每节课结语、作业,都精心设计,以期使课堂效果更加完美,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样以《金色花》为例,我这样来设计: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四从教多年,在教学中一直有解不开的疑团                         

1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本单元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如《风筝》一课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方法比较单一。

2小组评价。七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动,好表现,兴趣爱好转移较快。我们级部,实行虚拟货币制度,开设虚拟超市,学生刚开始表现几位好奇,积极性较高,回答问题积极,完成作业认真;但很快很多学生表现得较为淡漠,对虚拟货币兴致不高;同时,评价的标准,也经常出现偏差。

3语文学案预习部分,学生难以落到实处。

导学部分无外乎字词作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许多学生文章不读,借助手中的资料书,就全抄上了,预习的效果几乎为零。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等,看到学生预习充分,仔细琢磨原因,跟课型有关,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如何解决有效的预习,让学生真正去完整读一遍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是个问题。

4、学案的设计问题太多,落不到实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字较多,需要读的多,师生口头交流的多。学案设计问题太多,答案如果不写到学案上,感觉课没上完,学校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和老师的批阅,没法过关;答案如果写到学案上,一节课的内容起码一节半课才能完成,如果不课上写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许你会说,学案的设计问题少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那就不太像个认真负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