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2011-01-06 20:45: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课标要求,以及如何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达到相关要求;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本单元的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有的还是小故事。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一、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a亲情教育。从热爱家人开始,推及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
b指导观察、积累生活细节,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写人,充满感情写人的手法,写好记叙文。
2.教学重点
21课《风筝》(记叙文)
22课《羚羊木雕》(记叙文)正确处理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记叙的多样角度和笔法。
23课《散步》(记叙性散文)家庭亲情的体会。学习从平淡生活中挖掘题材、抒写情感的手法。
24课《诗两首》(散文诗、新诗)体会母爱。学习形象寄情的手法。了解散文诗的形式(散文的形式,诗歌的意境)。
25课《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了解《世说新语》。掌握文言字词,句子成分省略。
综合性练习
3如何利用教材达到目标
(一)总体分析
①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②本单元的课文虽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但每篇又各有特点,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风筝》宜从多种角度引导,拓展思维空间。《羚羊木雕》应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散步》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悟。《诗两首》应突出朗读教学。《<世说新语>两则》宜强调诵读,积累。
③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会精读。
④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⑤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准备工作。通过适当途径与家长沟通,以便活动有效展开。与学生一起讨论活动提纲,指导采访要具体细化。制定活动的时间安排表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生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住处技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二)案例突破
案例:
我把《风筝》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二怎样处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本单元 的精读篇目是《风筝》《羚羊木雕》《世说新语》,略读篇目是《散步》《散文诗两首》。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课文教学定位的确定,正为我们略读教学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我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摸索的经验
1成熟的教学模式。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行:学案导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自主学习,展现自我----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当堂检测”课堂安排高时高效。学生结合学案有效预习,找出困惑,课堂上生生答疑,师生答疑,教师点拨便有了针对性,恰当的练习,既能有效巩固,又能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2开展小组合作,与学生平等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我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 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
3、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美,发现美。
七年级教材的处理,诵读是关键。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美、发现美。以《金色花》为例,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重点语段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重视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增强语感。
同样以《金色花》为例,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6诗意小结,探究作业
每节课结语、作业,都精心设计,以期使课堂效果更加完美,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样以《金色花》为例,我这样来设计: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四从教多年,在教学中一直有解不开的疑团
1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本单元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如《风筝》一课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方法比较单一。
2小组评价。七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动,好表现,兴趣爱好转移较快。我们级部,实行虚拟货币制度,开设虚拟超市,学生刚开始表现几位好奇,积极性较高,回答问题积极,完成作业认真;但很快很多学生表现得较为淡漠,对虚拟货币兴致不高;同时,评价的标准,也经常出现偏差。
3语文学案预习部分,学生难以落到实处。
导学部分无外乎字词作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许多学生文章不读,借助手中的资料书,就全抄上了,预习的效果几乎为零。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等,看到学生预习充分,仔细琢磨原因,跟课型有关,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如何解决有效的预习,让学生真正去完整读一遍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是个问题。
4、学案的设计问题太多,落不到实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字较多,需要读的多,师生口头交流的多。学案设计问题太多,答案如果不写到学案上,感觉课没上完,学校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和老师的批阅,没法过关;答案如果写到学案上,一节课的内容起码一节半课才能完成,如果不课上写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许你会说,学案的设计问题少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那就不太像个认真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