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是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发源地。如果从1937年王大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成功完成肺叶切除术计算,北京地区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已有七十年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前身是北京医学会外科学会的胸心血管外科学组,60年代以前就组织北京市的胸心血管外科学术活动,我国和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的奠基人,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第一代,第二代专家吴英恺、苏鸿熙、侯幼临、辛育龄、孙衍庆、黄国俊、黄孝迈、郭加强、张天民、李曰民、李平、徐乐天等教授先后主持参加了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工作。当时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活动一直是在北京协和医院10楼223教室进行,坚持定期举行专题学术活动。老一辈胸心血管外科专家为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和实践活动,为全国和北京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巨大贡献,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80年代,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逐步复苏并发展起来,1985年10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正式成立,全国各地也纷纷组织成立了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在北京医学会领导和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亲切关怀下,在北京市各大医院领导和胸心血管外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上述著名胸心血管外科老专家的倡导、支持和推荐下,经过充分酝酿,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于1986年4月正式成立。第一届委员会有12名委员组成,分别来自北京12家医院,委员名单如下:徐乐天、王天佑、李功宋、张大为、蔡廉甫、朱晓东、陈宝田、胡秉忠、胡启邦、葛炳生、董宗俊教授。徐乐天教授为主任委员、王天佑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开展了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活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专题学术报告会,由上述的北京各大医院轮流主讲报告,北京各医院的胸心血管外科医师积极参会并参与讨论。这种经常性学术活动组织便利,议题广泛,密切结合临床实际,非常利于各医院交流学术成果和临床工作经验,深受北京市各大医院广大胸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欢迎,对培养青年医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术研究和论文报告能力十分有益。每次参加人数约90-120人,地点固定在北京协和医院。1987年~1991年5年来报告学术论文约150篇,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次,对于促进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发展,培养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随着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专业的迅猛发展和胸心外科技术的推广,能够进行胸心专科手术的医院逐年增多。因此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每次的学术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参加每月学术活动主讲报告的医院增加至23所。
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委员及会员均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骨干和会员,20多年来协助、参与和组织了多次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在京召开的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以及各种专题学习班。学会还评选了优秀论文2次6篇,徐乐天教授和王天佑教授还被评为北京医学会的学会活动积极分子。第一届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组织了许多方面的工作,如胸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的培养,胸心血管外科医师资格审定等工作。
90年代,北京胸心血管外科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有所调整,增加张汝刚、孙玉锷、李泽坚、韩临春、支修益教授为学会委员。徐乐天教授、王天佑教授仍为正副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担任学会秘书。学会除组织北京地区学术活动外,主要精力用于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发展,在组织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和骨干作用。对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90年代末,北京地区成为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专业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国家卫生部、中国医科院所属、军队所属、北医所属、首医所属、北京市属、区属以及中央各部所属可以展开胸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医院已多达60余所,其中年手术量达300台以上的医院近30所,胸心血管外科手术量居全国之首。科研成果多,学术水平高,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多年来,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在促进北京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术队伍发展,支持和协助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工作方面,作出极大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于2000年4月成立,由王天佑教授任主任委员,胡盛寿教授、张兆光教授和张志庸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任常委兼秘书长,共有委员18人。新一届委员会注重老中青三结合,既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又注重发挥年轻委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会的朝气和活力。新委员均是北京各大医院中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和业务骨干,在老委员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通过举办首都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学术沙龙,把北京市各大医院的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团结起来,积极参加和组织分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对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北京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活动更加活跃,朝气蓬勃。第三届委员会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活动,并参与总会各项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华北地区的胸心血管外科学术活动,创办并主持召开了首届华北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华北地区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交流开了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届委员会坚持每月学术活动,建立健全了北京市胸心血管外科学界日常的学术交流机制。三年来共组织月会三十次活动,交流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全部课题,尤其是就我国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对北京市各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的业务提高,青年医师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届委员会创办了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通讯,为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界开辟了交流信息、加强联系的园地。2001年4月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联合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持召开了首届华北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术研讨会,掀开了华北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序幕。2002年12月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0余篇,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的胸心血管外科医生的近800余人参加这一学术盛会。掀开了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学术活动的新篇章。
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于2003年4月完成换届改选,新一届委员会继续推选王天佑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胡盛寿教授、张建教授、张志庸教授和高长青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李辉教授担任常委兼秘书长。新一届委员会吸收了北京各大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2003年12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学术年会,完善了北京地区胸心外科医师名册录和胸心外科手术数据库的建立。2004年4月协助山西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成功举行了第二届华北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术研讨会。2004年12月第三届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增选张兆光教授和张德超教授为学会副主任委员,为了更有利于学会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发展的需要,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又分别成立了胸外科学组、心外科学组和血管外科学组,进一步吸收了北京各大医院更多的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北京地区胸心外科医师名册录和胸心外科手术数据库,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开始迈向的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除了坚持举办具有品牌效应、在全国有巨大影响的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学术年会,还主办了三届全国胸部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海南、深圳和青岛)和二届全国胸外科主任论坛。,对我国普胸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的筹备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愿意同各省市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共同推动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