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急需咨询疫苗问题,请在爱问医生或者微博问答向我提问,如果需要我的免费回答,可以加入我的粉丝群,在医来er趣公众号申请入群,与我和宝妈们一起沟通交流疫苗接种事宜,每周一(法定节假日除外)我也会为粉丝免费答疑。
2016年11月,在一些网站上流传着一个《宝贝,你爬起来,妈妈再也不逼你打疫苗了》的贴子,让很多家长揪心了。
文章说的是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生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家长认为是接种了四联疫苗所致。
https://pic.wenwo.com/fimg/62911133969.jpg
https://pic.wenwo.com/fimg/7798880956.jpg
我非常同情文中患病的孩子。
我也有两个孩子,每次从媒体上看到有关孩子重病或意外伤害的新闻,我总会想:如果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我会怎样应对?每每如此,我都心头一紧。
但是,情绪化并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即便患儿的疾病真是疫苗引起的,【再也不逼你打疫苗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引导其他网友不给自己孩子接种疫苗,这完全属于因噎废食。
那么孩子罹患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由疫苗引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先来看一下医学界对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ADEM) 这种病的认识。
https://pic.wenwo.com/fimg/6054133970.jpg
首先,ADEM发病率极低,只有0.4/10万。
其次,ADEM由非特异感染引起 (也有观点认为不一定有感染)。
再次,ADEM不是感染的直接后果,而是免疫机制参与的脑部损伤。
感染无所不在。每个人(无一例外)时时刻刻都在与环境中的各类微生物亲密接触,可以说一直处于感染过程中(只是多数感染是隐性的,并不表现为疾病)。为何在100%感染的情况下,ADEM的发病率只有 0.4/10万,这个问题现代医学还无法回答。
实际上,现代医学对ADEM的了解还相当有限,能做的是症状描述以及对症治疗。
ADEM中免疫机制为何会损伤脑部,目前只是有几个假说(假说而已,远非定论)。在这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ADEM又好发于儿童,儿童又是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于是在不少医学教科书或论文中出现【ADEM常在疫苗接种后发生】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患病孩子接种的是四联疫苗。四联疫苗=白百破疫苗 hib疫苗,该疫苗中不含任何活微生物体,本身不可能引起感染。所以,即便是感染导致ADEM,也完全没理由认为四联疫苗能导致ADEM。反而是人体每时每刻在与环境中各种微生物接触,有些会导致有症状的感染,但大多数只是隐性感染或者共存,这些感染都有可能引起ADEM,并让疫苗背黑锅。
与ADEM相似的,是另外一种机制不明但儿童常见的疾病——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疫苗因素也常在ITP的基本情况描述中被提及:下图的ITP诊疗专家共识中,ITP被描述为“常见于疫苗接种后”发生,也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https://pic.wenwo.com/fimg/1839597590.jpg
管理全国疫苗接种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也在关注ADEM与疫苗接种的关联。
中国疾控中心建立了预防接种安全性监测系统,对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进行监测。该系统监测到,2009~2012年我国共报告了57例疫苗接种后的ADEM, 报告发生率为 0.005/100 万剂~0.07/100万剂(这个数据远低于之前0.4/10万的ADEM背景发病率),结论是:中国预防接种后 ADEM 报告发生率低,未发现接种疫苗后 ADEM 发生风险增高。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质疑,这篇文献里提到的是疫苗接种后ADEM的报告数,而不是实际发生数,很可能存在漏报。全球各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监测系统基本都是被动监测系统,确实存在漏报问题。所以,这些监测系统的数据仅作参考,不作为排除疫苗与ADEM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证据。即便如此,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某种疫苗会增加ADEM的风险。
https://pic.wenwo.com/fimg/3130180958.jpg
ADEM或ITP的疾病介绍里提到了疫苗,这本来是一种不涉及因果关系的客观描述。但是,这种描述会给外行强烈的因果关系暗示,反过来影响医学从业者的判断。
我们来看看疫苗是如何变成背锅侠的。接种疫苗后发生ADEM——从“常见接种后发生”到“无法排除”到“承担赔偿”到“参考先例”的恶性循环。
患方以医学文献中【ADEM常在疫苗接种后发生】作为因果关系证据,提起疫苗不良反应调查诊断。调查诊断的专家们即便认为两者无明显关联,限于现代医学对ADEM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顾及患方强烈的诉求,往往会得出一个【无法排除疫苗导致ADEM】的结论。这个结论,在最后执行时等同于承认ADEM是疫苗不良反应。下次再发生接种疫苗后的ADEM,之前的诊断就会被作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疫苗与ADEM的因果关系就这样被反复“证明”了。
不仅是ADEM,其他任何在疫苗接种后发生的疾病,都可以套用上述循环与疫苗建立起人为的因果关系。于是,疫苗的黑锅越背越重,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的风险越来越大,公众和卫生机构都害怕这“不能排除“的可能性,卫生机构怕背锅,公众怕可能性。双向的害怕最终将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疾病再度流行,遭殃的还是公众健康。
谁都不希望看到疾病再度流行这种最坏的结果发生。我希望,在这个孩子的疫苗不良事件调查诊断过程中,专家们能做出谨慎的判断,避免给恶性循环以发生的机会。
(完)
免责声明:本人的疫苗科普,用于引导公众建立对疫苗的科学认识,避免公众被错误和谣言误导。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个人介绍:陶黎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本科,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硕士,果壳网医药达人。微博粉丝22万 ,收到众多粉丝的好评!欢迎加入陶医生粉丝群。
![]() |
|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