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陶侃疫苗
陶侃疫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56
  • 关注人气:1,7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痘疫苗,2剂才好

(2016-04-13 17:30:05)
标签:

杂谈

【水痘不严重,但也要预防】

水痘是一种呼吸道及接触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

儿童感染水痘痊愈后,有部分人体内水痘病毒潜伏在神经系统内,成年后会再次发作,形成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会有剧烈的神经痛,病人非常痛苦,但疾病本身并不严重。

水痘和带状疱疹都属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即使不经治疗,过一段时间也会自愈。水痘的重点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而不是皮肤上的疱疹。

水痘不是我国的法定传染病,但水痘经常在集体机构爆发,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

即便水痘不严重,但得水痘和发带状疱疹肯定不是让人愉快的经历,预防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主要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的研发和供应】

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高桥(OKA)从一名患天然水痘男孩的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利用该病毒做出了水痘疫苗。这一株病毒被命名为OKA株,并迅速成为全球水痘疫苗生产的标准病毒株。

全球范围使用OKA株水痘疫苗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我国的国产水痘疫苗最早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从日本引进技术生产,2000年上市,同期上市的还有史克公司的进口水痘疫苗。之后,我国又有不少疫苗企业开始生产和供应水痘疫苗,使用的疫苗株均为OKA株。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4个国产水痘疫苗,产能足够。进口水痘疫苗在应用10年后,因为我国药典标准提高而黯然退市。

【水痘疫苗效果没有想像的好】

我国针对1~12岁儿童只推荐接种1剂水痘疫苗,且为自愿自费接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研究人员在一些幼儿园及学校的水痘爆发疫情中发现:即使接种率达到100%也无法阻止水痘爆发;有相当多接种过水痘疫苗者发病,其占病例总数的百分比有时甚至超过50%。有研究表明,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效果逐渐降低,接种后第1年可达100%,接种后第6年降至51%。

看起来,按标准程序接种1剂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相比其他疫苗按标准程序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不过也并非全部是坏消息,多数研究也表明:接种过水痘疫苗者即使罹患水痘,其病情也要比未接种水痘疫苗的病例轻微。

还有些研究显示:接种过2剂水痘疫苗者的保护效果明显优于接种1剂者;国产水痘疫苗和进口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没有差异。

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接种1剂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没有想像的好。

【水痘疫苗改进之路】

如何提高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目前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提高水痘疫苗中病毒的含量;二是将儿童的推荐接种剂次从1剂改为2剂。

(一)提高疫苗病毒含量

从原理上讲,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疫苗的病毒含量,应该可以提高接种后的机体免疫水平。

水痘疫苗里病毒含量的起点标准为2000单位。进口水痘疫苗供应商曾宣传其产品的注册标准为2000单位,但实际病毒含量达到10000单位,并展示了一些高剂量水痘疫苗保护效果优于低剂量疫苗的证据。

此外,由于水痘疫苗在2~8度保存期间,其病毒含量会逐渐下降,高剂量水痘疫苗则可以保证其在有效期内维持一个较高的病毒含量和保护效果。

高剂量水痘疫苗的概念此后被国产水痘疫苗生产企业接受,目前国产水痘疫苗的病毒含量出厂实测值普遍在10000单位以上,个别企业已经做到20000单位。

(二)改1剂次为2剂次

相对于提高疫苗中的病毒含量,增加接种剂次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主意。

提高疫苗中的病毒含量好比一次吃个十分饱,但解决饿肚子难题更好的办法可能是分2次吃,每次吃个七分饱。

2007年起,美国将水痘疫苗的标准接种程序调整为2剂次:12~15月龄、4~6岁各接种1剂。欧洲也在相同时期宣布:只要财力和服务能力允许,优先推荐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国外的研究表明,水痘疫苗接种2剂次优于接种1剂次的主要优点是:进一步减少水痘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减少了易感者人数;接种后再患病的可能性更低;减少了水痘爆发的风险;延长了水痘疫苗的保护期。

我国已经开展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程序的研究,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启用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程序。届时国产水痘疫苗可以稍稍降低一些病毒含量,比如按5000单位标准出厂,那么水痘疫苗成本可以降低不少,对于公众肯定是一个好消息。

【陶医生的建议】

水痘疫苗说明书里还只要求接种1剂,但很多省已安排接种2剂。如果你所在地只是安排接种1剂,建议你在孩子4岁时申请接种第2剂。

申请了不一定成功,但不申请肯定不会成功,祝你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