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会引起病毒性脑炎么?
(2012-02-13 21:25:17)
标签:
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病毒性脑炎预防接种安全健康 |
分类: 疾病控制 |
媒体“南都”近日发布视频——疫苗“后遗症”之痛。视频中患者梁嘉怡,9年前接种某疫苗后罹患病毒性脑炎(由于提到了起诉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而后者只生产乙脑疫苗,不生产流脑疫苗,本文中暂定梁嘉怡接种的是乙脑疫苗);视频中提到另两名患儿在接种流脑疫苗后罹患病毒性脑炎。
由于接种的是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这些疫苗名称中都有一个“脑”字,所以视频中的当事人以及公众很容易联想到与“病毒性脑炎”有关。另外,这两种疫苗的说明书中分别提到“癫痫者”和“脑部疾患者”禁忌接种,似乎也暗示接种这两种疫苗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方面的损害。那么,这两种疫苗究竟会不会引起病毒性脑炎呢?让我们逐一分析。
【乙脑疫苗】
乙脑是乙型脑炎的简称,指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脑实质发炎,乙脑确实是病毒性脑炎的一种。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全部是国产疫苗,有两种主要工艺:一种是减活疫苗(即含有活的无致病性的乙脑病毒),一种是灭活疫苗(即含有灭活的乙脑病毒)。由于上述视频中没有交代接种的是乙脑减活疫苗还是乙脑灭活疫苗,所以两种情况都需要进行分析。
合格的乙脑灭活疫苗中不含活的乙脑病毒,绝无可能引起乙脑。如果乙脑灭活疫苗中的病毒灭活不彻底,则有可能在接种后引起乙脑。1904年,美国军队中有13个人服用了细菌学家自以为已经加热灭活的伤寒疫苗,结果有7人(54%)发生伤寒。事后对这种疫苗进行培养发现在每毫升死疫苗中仍有2~3个细菌由于没被热灭活而被培养出来。从这个历史教训中,可以知道确实存在疫苗中病原体没有被彻底灭活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使用了未被完全灭活的疫苗,中招的风险非常大,绝非只发生个案。100年过去了,现代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灭活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加上每一批疫苗上市前必须进行的质量检测,未彻底灭活的疫苗上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代化生产的疫苗,每一个批号的产量通常在几万支至几十万支。假如真有那么一批未彻底灭活的疫苗上市,那么中招的人数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上述视频未提及与梁嘉怡同时接种同批乙脑疫苗的人数有多少以及这些人的健康状况,但可以推测当地并无其他类似接种乙脑疫苗后集中罹患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否则事态会非常严重。所以,怀疑乙脑灭活疫苗中含有活病毒导致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性不存在。
乙脑减活疫苗是我国特色。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已经应用20年,全球范围内接种剂次数超过2亿剂次,从未发现因为疫苗引起乙脑的病例。印度曾发生使用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患乙脑的病例,但对这些病例的病毒分析显示为乙脑野病毒感染,并非乙脑疫苗病毒所致,这也是乙脑减活疫苗安全性的一例力证。为了防止乙脑减活疫苗的疫苗病毒在多年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致病性恢复的情况,我国对乙脑疫苗病毒株进行持续地基因监测,发现虽然有个别核苷酸发生改变,但疫苗病毒的关键基因及其表达的氨基酸非常稳定,从分子水平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一直以来对减活疫苗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减活疫苗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应该尽可能用灭活疫苗替代。由于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安全性数据可靠,而且减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效果更好、接种剂次更少,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认可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目前并不存在接种接种乙脑减活疫苗导致乙脑的案例。所以,认为接种乙脑减活疫苗会导致病毒性脑炎的说法缺乏证据。
【流脑疫苗】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引发流脑的是脑膜炎球菌。流脑是脑膜的炎症,而不是脑实质发炎;而且流脑是细菌感染所致,与病毒性脑炎完全是两码事。知道了这个常识,就已经可以判断病毒性脑炎与接种流脑疫苗无关,但再知道一下流脑疫苗的制备工艺,可以更加明确这个判断。
流脑疫苗的主要成分是脑膜炎球菌表壳上的荚膜多糖,这种荚膜多糖可以直接做成流脑疫苗,也可以与蛋白结合后再做成疫苗,前者称为流脑多糖疫苗,后者称为流脑结合疫苗。我国首支流脑结合疫苗于2008年上市,视频中提到另两例病例接种流脑疫苗发生在2005年,因此可以肯定其接种的是流脑多糖疫苗。流脑疫苗中不含灭活的细菌体,只有从菌体表面提炼的多糖成分,所以流脑疫苗连灭活疫苗都不算,只能算是组分疫苗。这种本身无生命力的组分当然不会导致人体的感染。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会在流脑疫苗的生产过程中不小心混入致病的病毒?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这个问题与乙脑灭活疫苗如果灭活不彻底会发生什么情况类似,解释就是: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有很多人在接种流脑疫苗后集中发病,这种事态无法隐瞒。
【如何判断是不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除了在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热痛和化脓等不良反应,其他疾病很难从个案上断定与预防接种有关还是无关。对于罕见疾病,通常需要比较其人群的基础发病率与接种疫苗人群的发病率。1999年,美国曾上市过一种轮状病毒疫苗,美国疾控中心在随后的监测中发现接种过该疫苗的婴幼儿发生肠套叠的概率比基础发病率明显增高,最终美国停止接种该疫苗并将该疫苗撤出美国市场。2009年11月,上海市在中小学生中接种甲型流感疫苗(甲流疫苗),接种后许多家长投诉疫苗导致孩子高热。上海市疾控中心随即对此开展了调查,在全市范围共调查了4.9万名学生,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的甲流疫苗接种率为58.5%。接种组发热率为2.41%,未种组发热率为7.49%,未种组的发热率明显高于接种组,甲流疫苗对发热有保护作用。这个调查结果提示:仅凭家长反映孩子接种甲流疫苗后发热就认为是甲流疫苗导致了发热的观点并不科学。在更多的情况,对于在接种后发生的基础发生率很低的疾病不太可能开展上述大规模的监测和调查,此时应该由当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和鉴定机构进行调查诊断或鉴定;如果对调查诊断或鉴定的结果不服,可以到法院上诉。
视频中提到的所有患病儿童当然值得同情,但那种挂标牌游街,不接受专业部门调查诊断意见,还建议当事人不走法律途径的做法无法让人认同。
本文另一版本发布于果壳网:病毒性脑炎:并非疫苗之过
后一篇:【无责县乙脑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