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网友关于“狂犬病病毒进入神经”的相关问题

(2011-01-12 23:57:10)
标签:

狂犬病

健康

分类: 疾病控制

网友问:

陶老师,现在有几个狂犬病方面的问题向您请教,从打针到产生抗体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期间病毒会进入神经吗?潜伏期大多数时间病毒是潜伏在肌细胞还是神经里面?网上说法不一,在您的文章里也没看到,网上说最快72小时就进入神经了,正确吗?还是说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定论?有定论的话病毒进入肌体后一般多久进入神经,从进入神经到发病最长需要多久?盼复,非常感谢。

 

我的回答:

我国肌内接种法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需要5剂,时间分别是0天、3天、7天、14天、28天。一般从人群整体来看,要接种3剂后才能取得一定的保护率(可能是85%以上),接种5剂才能取得满意的保护率(可能是95%以上)。这只是说整体,对于个体,则是全或无的关系,可能某人接种2剂后就已经有保护力,某人则必须种完5剂才有保护力,还有人可能种完5剂也未必有保护力。从打针到产生抗体的这段时间,病毒当然是在伺机进入神经,所以强调要尽早接种疫苗,这其实是在与病毒赛跑。“疫苗必须在24小时内接种”这种说法很流行,容易让人误以为超过24小时接种则没有效果,其实这只是为了给“尽早”这个说法进行定量而已,以方便实践操作。

关于病毒何时进入神经,我没有看到过人或动物方面的研究,唯一有的是在动物中研究过病毒在神经内的上行速度(好像是在猫身上做的试验,速度好像是1厘米/小时)。

以下是我的个人理解:

狂犬咬人后,唾液中的病毒会在伤口局部停留一段时间,并“伺机”进入神经。曾看到过资料说狂犬病病毒会在局部短暂停留,这种“短暂停留”的说法容易让人以为狂犬病病毒故意或是出于某种未知原因才有意识地做了一番停留。我认为既然没有研究数据,这种“短暂停留”的说法也只是猜测,我觉得真正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病毒离神经的远近而已。如果病毒离神经远,则病毒需要一点时间“移动或扩散”到神经附近,这就造成了“短暂停留”的现象。

咬伤在头面部:头面部神经丰富,病毒靠近神经的可能性大,风险也就大。所以,我国以前的狂犬病防治策略中,咬伤上半身特别是头面部,与咬伤下半肢是区分对待的。前者需要同时使用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后者只需使用疫苗。这种策略我认为很有道理。

咬伤在腿部:腿部的神经密度肯定不及头部,相对而言,病毒碰巧在神经附近的可能性低于咬伤头面部,所以风险比较小。

咬伤腿部但被咬的血肉模糊:此种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多神经末梢被翻起在伤口表面,或是说病毒涂满了伤口,病毒离神经又近了,风险又上去了。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病毒进入神经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咬伤局部神经的密度是病毒进入神经可能性的最关键因素。

我的结论是:病毒最快在72小时内进入神经是有可能的,不过这种说法没有意义,我还可以说最快24小时呢!其实,病毒何时从咬伤局部进入神经并无定论,或者可以说取决于运气(正好咬在神经附近则比较倒霉)。

我国现在的狂犬病防治策略可以理解为按是否出血进行伤口划分,没有出血的伤口算低风险情况,但需要接种疫苗;如果出血则一概算高风险,需要同时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现在的策略比原来按上下半身划分的策略更加严格,两种策略都要接种疫苗,但现在的策略有更多人需要接种被动免疫制剂。我认为被动免疫制剂作为人或动物的血液制品,还是少用为好。“是否出血”和“是否接近神经”没有必然联系,原来的策略可能更科学一些。

 

备注:关于神经的密度,可以大致用两个针刺皮肤来测试,看是否能够感觉出是两个针头。比如在手指指腹处感觉神经末梢非常丰富,两个针头可能相聚1毫米就可以感觉出来,但背部或腿部两个针头可能要相聚5mm才会被感觉为两个而不是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