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特梭利教育到底是什么?--109@365

(2013-04-19 22:34:48)
标签:

365

不理解

父母

生命

尊重

今天一位朋友要求我用一个句话说明蒙特梭利教育。我的答案是:尊重生命。蒙特梭利从圣经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有人问耶稣,你说天堂这么好,那怎样的人才能到天堂呢?耶稣指着身边的孩子说:只有象孩子一样的人,才能上天堂。这句话影响了蒙特梭利,她想知道,到底孩子有什么特质,能让耶稣肯定地说,只要我们能象孩子,我们才有资格上天堂。

几十年过去了,蒙特梭利出版了以下著名的书籍:
1、幼儿之秘
2、发现儿童
3、儿童的心智
4、人的成长
5、幼儿与家庭
6、教育与和平

大家看到这些书名,应该可以看出蒙特梭利穷其一生,就是为了发现孩子,同时她很自豪地说,我所获得的,都是孩子给我的,是他们让我知道他们的秘密。

1952年,她去世的那一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 蒙特梭利本身于1929年创办)在伦敦举行学术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到会。当天,她手指上戴了名贵的宝石戒指,指者台下所有的人这么说:各位先生女士们,你们可知道如果你向一只狗说:请看那边,然后把手指向远处,狗还是会对着你看。诸位,请看我手指的方向,不要看我,我希望你们看到我指向的对象--孩子。

蒙特梭利一直深信只要解救了孩子,这个世界才能和平。她曾经大声斥资成人,认为成人在孩子被害的过程中本来就是被告,却偏偏要指责孩子,认为孩子才是家庭或社会的罪魁祸首。她举出许多例子,说明成人其实不懂孩子,他们保护自己心爱的东西比爱孩子多,他们经常恐吓孩子,让孩子无法正常的发展,他们甚至用类似催眠的方法,把孩子催眠了,甚至取代了孩子的人格。最后,还认为孩子干扰了他们。

蒙特梭利认为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要敬畏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大爱的心。除非我们明白生命创造的过程,我们能体会孩子为成人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才能学习释放他们的方法,才能还他们成长的自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让他们正常的成长,才有可能释放他们的潜能,才能让他们成长出理性与感性兼具的人格。

她的名言:“干预是一门艺术,唯有懂得生命的人,才知道如何干预。”生命是一个不容藐视的“天体”。许多人混混沌沌的生活了许多年,从来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有人忙忙碌碌的过了许多年,从来不理解生命的创造过程与其价值。人们觉得活着,就是生命。这些都是非常肤浅的。蒙特梭利认为,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人类的成长太平常了,我们都这样过来了,大家都这样长大了,太平常,因此不再重视成长历程所付出的代价,因为大家以为,都是这样,都会过去,因此就再也不重视了。

这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一个事实。如果人们不再停下来思考我们怎样过来的,不再思索我们的痛苦究竟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因,也不思考目前的果,不愿意看待这个满是创伤的我究竟怎么了,那我们其实就是在糟蹋生命,没有尊重生命。

今天的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儿童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甚至老年的问题,其实其根源都在幼儿阶段所遭遇的造成的。古人说三岁看老,其实这个数字已经太大了。真正的看老,实在婴幼儿正式以站立的姿势行走的时候。这个时候可能只有12个月左右。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累积足够的讯息与知识去解读这个世界,他们虽然无法开口说话,可是已经能理解我们所说的大部分指令,我们说话时所带出来的情感与真实需要。他们会根据直立行走之前所获得的讯息,去注解并解读他们每一天所面对的事情。

因此,如果你认为幼儿不会,不明白,不能够,不可能,你就错了。

科学家已经证明到今天为止,他们还无法解读胎儿至婴儿这个阶段的种种成长密码。他们看不懂,也解释不了大脑是如何能如此结构,如此记忆,如此联想,如此下定义的。这许许多多的不知道,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逐渐固定了,定型了。我们无法改变这个阶段的一切,因为这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印记impring"的作用,是无法修改的。

因此,在我们不理解婴幼儿的时候,在不了解生命的时候,我们只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应该认真地向他们学习,因为,我们能向孩子学到什么,决定我们能提供他们什么,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又如何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养料呢?

尊重生命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功课。现代人失去了敬畏生命的心态,因此糟蹋了自己的生命,也糟蹋了周边的生命。父母不理解他们所怀的生命,以及这个生命的创造力,因此累了自己,也伤了孩子。

尊重孩子这门功课是每一个人都要修的,因为修懂了,不但能修复自己,还能造福他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