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蒙特梭利:对孩子充满信心(3)

(2013-03-14 05:39:34)
标签:

转载

分类: 了解幼儿

http://s12/middle/4d5927cbt8a36da9f180b&690

蒙特梭利和孩子在一起

 

2、社会性的培养

蒙特梭利主张混龄教育,即把3-6岁年龄不同的孩子编在一个班级里。她认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不符合人性的事情,这样会把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的关系,变成互相竞争的关系。她认为分龄教育会严重阻碍社会感觉的发展,是很多罪恶的根源。混龄的班级环境与现实社会生活更接近,孩子在这里能够很自然地学习如何与强者和弱者相处。在老式学校中,升级的唯一办法是竞争,这常常会引起嫉妒、怨恨和羞愧,而混龄的班级里,孩子们很自然地接受彼此的差异,并且互相帮助,年龄是儿童在环境中形成各种不同性格的重要因素。

有人批评蒙特梭利的教育过于强调专注工作,强调孩子的独立活动,而忽视了对社会性的培养。其实,蒙特梭利对社会性的培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社会性应该在自由的氛围中培养起来,孩子们只能在自发的各种关系中慢慢积累社会经验,老师无法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社会性的发展在于孩子们能够自由地交往,让他们有秩序地坐在一起听别人讲话,对培养社会性并无帮助。事实上,这种自然发展确实让“儿童之家”的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一次,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大使参观“儿童之家”。这位大使提出,对他的访问不要预先通知,这样才能确实地证实他经常耳闻的情况。但当他们一行到达学校时,才知道因为是假日学校不开门。当时,在院子中的一些儿童马上走过来,其中一个儿童很自然地解释说:“今天是假日。但没关系,我们都在这幢大楼里,门卫有钥匙。”于是,这些儿童跑到各处去叫他们的小伙伴。教室的门打开后,他们都自己工作了起来。他们令人惊讶的自发性行为得到了证实。

蒙特梭利认为服从是孩子的天性,要孩子服从并不需要权威和压制,但是需要孩子首先发展起服从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意志力,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意志力,就会很自然地服从,随时准备完成老师的任何命令。曾经有一位贵族小姐在参观儿童之家时,对一个小男孩说:“这就是规范你们行为的学校吗?”小男孩说:“不,女士。它不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个孩子已经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因为人一旦决定做某事,这件事就应该能够给予他快乐。

 

3、精神胜于方法

蒙特梭利曾经说:“我根据多年仔细的观察,只能得到如下结论:没有问题孩子。”荷兰阿姆斯特丹蒙特梭利学校的创办人特茹姆小姐将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核心总结为“对孩子充满信心”。“对孩子充满信心”,最大地激发了儿童身上的潜能,它让蒙特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如此不同,我以为这也实在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借鉴的核心所在。

虽然蒙氏教育以方法见长,很多人也以拥有蒙氏教具或学习了蒙氏方法作为实行蒙氏教育的证明。但蒙特梭利认为方法不是一切,教具更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如果不洞悉她的原则或精神,徒有方法与教具,仍然无济于事。不明就里的追随者,盲目崇拜她的教学技巧,难免东施效颦。更有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将蒙氏教育视为生财之道。蒙特梭利早就提醒过,不可滥用她的名声,却应深研她的理念。

有些崇拜者相信蒙特梭利所说的话皆是真理,这其实也是理解蒙氏的一个误区。蒙特梭利的思想一直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她的教育理念,早期与晚期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下面就以她的两本书作个比较:在1934年出版的《童年的秘密》中她列举神游的情形时说:“一只旋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变成了御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儿童可以玩他们得到的一些玩具,但是,这些玩具产生了各种幻觉,未能提供与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结果,除了幻觉,它们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理智的全神贯注。”——她只赞赏孩子操作蒙氏教具时的状态,批评福禄贝尔玩具将孩子们引向耗费生命的幻想。她在后面还说道,儿童不断地提问只是为了把成年人留在身边,因为孩子并未倾听回答,而只是一味重复自己的问题,她不相信这是孩子渴求知识的表现。那本书中,她也认为,成年人唯有帮孩子尽快摆脱幼稚期,包括让孩子尽快掌握语言,才是帮助孩子发展。

而在1949年出版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中,蒙特梭利首先便说神游就如同原始人经历的幻想时期一样,是孩子幼稚的表现,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发展逐渐度过这一时期,就像孩子会通过成长度过他各方面的幼稚期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过分控制。蒙特梭利肯定了孩子拿着一根木棍当马骑是想象力,她不再批评福禄贝尔玩具引发的幻想。另外,她也认同了孩子不停地提问确实是被渴求知识的好奇心所驱动,因为她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孩子对回答心不在焉的原因,她说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很高的智慧,不能用成人的逻辑,而应该用孩子的逻辑。她对语言发展的态度也有变化,没有再强调成人应该如何让孩子尽快学会说话,而是将语言的学习作为一个客观的现象来看待。她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进步的孩子,其实内在每天都在学习、准备,语言爆发期会在特定的时候突然来临。

两相对照,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蒙特梭利在早期对孩子的理解稍显不足,心态更为功利,特别强调某种状态才是好的,十分推崇她所发现的“工作”状态。对孩子采取更为积极的教育,认为应该采取措施缩短孩子的幼稚期。而晚期的认识与思想则大为不同,她更精微地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心态较之前明显宽容放松,孩子的各种状态都为她所欣赏,不再有除“工作”以外皆状态不佳的潜台词。关键是,她更理解并接受了孩子的幼稚状态,相信并乐于让孩子自然地摆脱幼稚,而不再特别强调成年人担负有缩短孩子幼稚期的责任。她的教育心态相比早期更为消极,也就越发体现出她对孩子充满信心的精神核心。

虽然蒙特梭利早期就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胚胎”理论,但她也是经历了多年教育实践的思考与磨炼,才使得晚年的教育思想愈发成熟而璀璨。百余年后的今天,或许我们再讲蒙氏理念的时候,相比于“照着讲”,更好的方式是“接着讲”:在充分理解把握蒙特梭利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她的智慧,沿着她的思路,接着讲下去。正如蒙特梭利所说,“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师,就是儿童本身。”只有专注于儿童,从儿童那里学习,才能找到教育的出路。(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