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弋舟的舟
弋舟的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87
  • 关注人气:5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孤岛的自罪与救赎 ——评《而黑夜已至》

(2014-05-13 21:37:22)
标签:

转载

故事仍在发生,黎明终究会来临,而日以继夜。——写得真好
(这篇评论是为弋舟的中篇《而黑夜已至》写的一篇评论,所憾最终未被出版社选用,还是决定挂出来聊以自慰。)


如果淳美的乡土风物已离现代城市人远去,而血泪交织的生存苦难业已让人不忍卒读,不妨读读弋舟。凭借对现代经验的书写,城市灵魂的把握,弋舟在当代的作家中卓然特立。他笔下发生在城市中的小说总带有一种落寞——荒诞与偶然拼凑的经历,意义缺失的生活,被生活裹挟之下的无力感,构成了他作品中飘荡苦涩的诗意。不同于《李选的踟蹰》中对城市人情感的追索,《而黑夜已至》抓住意义的碎片,铺出了夜中城市的微光。

黑夜已至,这黑夜并非从久远的记忆中召唤出的旧像,也非仅仅凭空虚构,而是每个人内心的黑夜。小说是作者罗织的故事,照出的却是每个人的影子。作者并不摆出道德教化的面目,而是展现出一个现代人游移徘回的低姿态。小说最精彩之处,莫过于作者在每个人心中都勾画出一个自罪者。主人公刘晓东贪婪病态地从网络中筛选信息,作为行为的备注。他醉心于网络自诊,遵从网络给出的所谓正统生活方式,甚至于当街与无赖的纠缠升级为斗殴时,他仍寻找出10%抑郁狂躁的归属感,聊以自慰。主人公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拣选一切能够产生意义的机会,在为自己搜罗的罪责感中搜寻自己存在过的证据,同时又谨慎地避免更多不能承受的罪恶感将自己压垮。他企图在赎罪中获得安慰和意义,企图在赎罪的伤疤上看到愈合的可能。显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病人,联系在他身上断裂,意义在他身上无法凝结,主人公成为意义之外的多余孤岛。

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产生了一个新奇而强大的概念:归属感。归属感驱使人们忙不迭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希求标签可以提供认同感,提供一些行动的动机和力量,一身皮肉最终被贴得面目全非。归属感,由此成了现代人作以自缚的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意义隔绝的帮凶。主人公刘晓东的茧是他自诊出的抑郁症,他将自己当做一个无药可医的病人,用百分比来划分自己的属性,身边的人无非是同病相怜,所有的信息无非是过眼烟云,还有什么能引起这样一个疲沓的人的兴趣?生在苟延残喘。母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显然是一个无法排解的郁结。刘晓东错过了最后陪伴母亲的机会,这种愧疚让他寝食难安。罪恶感随即在他内心疯狂地滋长,成为自我之外,刘晓东唯一能体察到的情感。他成了一座浸蚀在自罪的抑郁中的孤岛。而人人又何尝不是?六人法则的确能将几乎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一次性的联系的意义何在?一次性的利用,一次性的抛弃,孤岛仍然是孤岛。每个人的罪恶感总和另一个人渴求赎罪的心交错,如同两株相互寄生的植物。

作者在情节中设置了一个循环,让每个人都由简单的自罪和救赎来推动。世界成为陌生的不堪碎片,每个人都难辞其咎,罪责感成为一种共时性的集体感受,也就有了赎罪这一集体诉求。刘晓东答应帮助徐果,是为了赎买过去的旧债,走出母亲去世的悲痛,以及补偿情人杨帆;也为了自己能做些事,产生能够劝服自己的意义。他无意中陷入了徐果制造的幼稚的骗局:徐果并非富翁宋朗所犯车祸后的遗孤,而同样伺机赎罪的宋朗也并没有揭穿徐果,他如约将一百万补偿款交给徐果,如同一个有罪的人。作为自罪与赎罪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徐果当然难以自洁。小说虽然对她的经历轻轻带过,但可以想见,无论心理或是身体,她都有过旁人无法想象的创伤记忆。而她利用了周围的人,却不贪婪,只是讨回荒诞世界对她的亏欠,最终命丧一场阴差阳错的车祸,生命就这样不留任何意义的痕迹,除了带给与之相关的人更多的愧疚。作者利用她催化了一个赎罪的循环,她是某些罪责的受害者,同时也导致了另一些自罪的开始。在徐果身上,作者直接用救赎代替道德的法则,她的敲诈无人指责,清白也无人能指摘。但对于其他人,一个生来毫无恶意的人却成为命运凶暴的对象,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无处追讨原因。人人自罪,将自己作为元凶。

当语言无法表达所想言说的意义,意义还能被如何演绎?弋舟是一个厉害角色,他用提问来惊醒自己。作者是少有的与时代同速的观察者,他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文明中人心理病灶的速记。信息爆炸带来的是意义的真空。归属感寻求反而使人们在不自觉间竖起心墙,成为孤岛。遵循所谓科学法则的生活带来的不是高质量的享受,而是丧失愉悦感的机械重复。人们的行为动机成了罪责与救赎的相互利用。处在熙攘的人群中仍感到彻骨的孤独。这些仅仅是病理上单纯的抑郁,还是整个时代的病症?不断叠加的罪恶感迫使人们解剖自己,究竟是各色的罪责构成了原初的人,还是无辜的人后来制造出漫天的罪恶?作者只是一个深刻的提问者。一部分人难负重压选择对自己的罪责视而不见,另一部分选择了自我救赎。作者展示出无法逃脱的深渊般的黑暗,但并没有兀自哀伤下去,他写出了沉静但尖锐的痛苦。多数人常常为了逃避黑夜而无视黑夜,有些人以信仰黎明来抵御黑夜。刘晓东并非沉沦并适应黑夜的一类,他的抑郁是自惩,也是他保持清醒头脑的棒喝,作者有意提供一个暧昧的骑墙者形象,让他忍受两种生存状态的同时责难。人们都不知疲倦地生活在无意识的亏欠与偿还中,满足于其中产生的联系。但主人公无法摆脱整个运作,他看到了其中的弊病——联系的无意义和实际的孤立。刘晓东是一个以精神痛苦来支撑自己的流浪者,他无法参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只能选择自我放逐,这个形象带有的罪恶感已经带有了原罪的意味。作者将一种浓郁的情结写得不着痕迹,并没有花费大手笔涂抹颓然伤感的情调,抑郁自然而然地在小说行进中恣肆,小说的意义在简单的情节中无限发酵,弋舟仅仅写出了人无力的模样。

小说有一个未完成时的结尾,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孩命丧车祸,刘晓东似乎相信了黎明,他在情人柔软的依靠中流泪,请求情人陪他去医院,接受医治。刘晓东的赎罪看似最终止于此。他看到了愈合的可能,还是最终不堪痛苦带来的明晰?他最终看清了意义碎片的微光,还是疲惫地与生活和解妥协?故事仍在发生,黎明终究会来临,而日以继夜。

 

 



金嘉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