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栏目形式  弘扬京剧艺术  天视文艺频道倾情打造《京剧音配像赏析》

(2013-05-23 15:31:33)
标签:

李新蕊

专业

进程

断层

协会

分类: 特别策划

      经过近一年的策划、研讨、修订主题,由天津电视台、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打造的专题性戏曲栏目《京剧音配像赏析》已经与观众朋友见面,节目于每周日14:00在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突出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吸引了一批戏迷朋友的关注。节目制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下面就跟随记者来了解一下吧。

创新栏目形式 <wbr> <wbr>弘扬京剧艺术 <wbr> <wbr>天视文艺频道倾情打造《京剧音配像赏析》

揭秘幕后感人故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由李瑞环同志倡导和策划,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抢救性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加到以抢救、传承为宗旨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来。它采取前人录音、后人配像的方式,使京剧黄金时代众多大师、名家的经典之作得以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460部音配像也是当代京剧人和电视人联手,为戏曲艺术的抢救、传承和振兴共同努力所成就的工程之作。在此基础上,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倾力打造了一档具有天津特色的《京剧音配像赏析》栏目,请来当年参与音配像工作的导演、演员、京剧理论家讲述音配像的艺术特色、台前幕后的故事和相关的戏曲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家访谈、专家讲解和大戏欣赏等形式,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名剧源流、领略名家风采、感受传统京剧的无穷魅力。
  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副总监魏民介绍说,《京剧音配像赏析》是天津电视台的创新栏目,其中所涉及的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首期特别节目邀请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孙毓敏,著名京剧导演迟金声,戏曲理论家刘连群等嘉宾,共同回顾、评述“中国京剧音配像”的历程和故事。
  “我们栏目请来的老艺术家都属于‘国宝级’人物,他们已经年过古稀,身体状况也不是非常好,但是一听说要为音配像录制节目,都非常高兴,克服各种困难来到节目录制现场。像李世济先生已经80岁了,两年前做过股骨头手术,为了这个节目,她拖着病体、不辞辛劳多次来到天津。迟金声先生90高龄了,为了节目还三次从北京赶来天津。”魏民向记者介绍了节目录制背后的故事,“刘连群老师在来天津电视台录制样片的路途中,不慎把脚崴了,但他坚持先把节目录制完成再处理伤痛。节目录完后,刘老师的脚肿得非常厉害,编导赶紧找车把他送到医院,照像发现他的脚踝骨骨折,医生赶紧进行治疗,还为他的脚固定了夹板。看到刘连群老师受伤行动不方便,编导们便不忍心再要求他第二天继续录制节目,谁知,刘老师主动提出不能耽误节目录制,第二天还要继续录。于是,转天节目组负责人赶到刘老师家里,把他从楼上背了下来,一路背到演播室,直到他坐到自己的讲台前。看到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音配像事业的热爱,编导们深受感动。”

创新栏目形式 <wbr> <wbr>弘扬京剧艺术 <wbr> <wbr>天视文艺频道倾情打造《京剧音配像赏析》

打造节目艺术趣味
  《京剧音配像赏析》目前已经录制了《龙凤呈祥》、《三娘教子》、《打侄上坟》、《三堂会审》、《辕门射戟》等多出大戏。栏目选定的开播大戏是《龙凤呈祥》,它不仅喜庆祥和,被公认为经典剧目,而且材料丰富,不同年代、不同演员演绎的音配像就有5个版本。
  京剧戏迷网友“生旦净丑3”在看了首期节目播出后表示,欣赏了1956年录音的《龙凤呈祥》音配像第一单元“过江”、“拜乔”、“宫中”三场戏后,自己对《龙凤呈祥》有了更深了解,也丰富了戏曲知识。“刘连群老师介绍了马连良大师在此戏‘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这一唱段中,为更改‘汉寿亭侯’的‘汉’字,自己花钱收回已制成的唱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京剧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艺德。”
  其实,在音配像工程的台前幕后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京剧音配像赏析》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经典唱段与艺术家访谈相结合,挖掘出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事迹。李世济在节目录制中讲述了自己为《三娘教子》配像时的插曲:《三娘教子》的音频资料是上世纪60年代她与马连良先生演出时的录音,40年后,马先生已经不在,李世济又亲自为这出戏录像。为了更好地还原京剧的舞台风格,李世济再次画上了曾经的旦角妆容,甚至连勒头都做到严谨细致,炎热的天气、厚重的服装让身患糖尿病的李先生非常辛苦,在节目录制过程突发低血糖昏倒了。工作人员见状赶紧把她抬到后台,并给她吃了补充能量的食物,缓了好一会,李世济终于慢慢清醒过来。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工作人员让李世济先休息,节目等日后再录,但她表示,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延误京剧音配像的进程,于是又立刻重新上妆,继续配戏。
    精彩的戏曲唱段配上老艺术家的倾情讲述,让《京剧音配像赏析》节目充满了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也让很多戏迷朋友受益良多。有网友表示,“通过老艺术家的回顾、评述,我明白了京剧音配像工程是在‘抢救火种,保护根脉’,体会到了‘中国京剧音配像’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抢救性工程。天津是戏曲曲艺之乡、京剧‘大码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演员、京剧名角,有深厚的观众基础。领导支持、媒体相助、戏迷捧场,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津创办这档《京剧音配像赏析》节目,传播京剧音配像、弘扬京剧艺术,如刘连群老师所说,‘既是一份信任,也是一种责任’。希望这档栏目像几位艺术家期望的那样越办越好。”
创新栏目形式 <wbr> <wbr>弘扬京剧艺术 <wbr> <wbr>天视文艺频道倾情打造《京剧音配像赏析》

扩充戏曲编导队伍
  《京剧音配像赏析》节目的总导演马千介绍说,节目除了继续带领大家赏析更多经典剧目、分享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外,日后还会进行很多延展性工作。“比如走进大学校园,以课堂或讲座的形式面向广大青年学生,请京剧大师、京剧理论家讲述音配像背后的故事或京剧艺术理论,让大学生亲身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举行‘京剧大家唱’活动,通过京剧协会、戏迷协会请来普通戏迷朋友参与到节目中来,让他们为京剧唱段配像,感受京剧音配像的苦和乐。除此之外,节目组还会在各个节日举行特别节目或专题晚会,请专家来讲中国节、中国戏。”
  除了弘扬传统艺术外,《京剧音配像赏析》栏目还发挥了一个作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戏曲编导,壮大了天津电视台戏曲编导队伍。马千介绍说:“我们栏目的编导很年轻,一般都是85后,他们对于传统京剧艺术了解并不多,一开始都是硬着头皮工作。为了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我组织编导们一起去北京听戏,观摩各种京剧表演,反复听各种京剧唱段。很多编导现在不仅在听到唱段后能准确叫出唱段的名字,甚至脱口而出各种专业术语,这让人非常惊喜。只有我们的编导对传统艺术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加专业的戏曲节目,吸引更多观众朋友来关注京剧、关注京剧音配像。过去,天津电视台专业戏曲类节目非常少,对于编导队伍来讲,戏曲类节目编导甚至是断层的。通过《京剧音配像赏析》节目培养一批年轻的戏曲编导,让他们带领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将戏曲编导队伍扩大扩张,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盛开,我觉得节目也算成就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京剧音配像赏析》节目了解京剧,与京剧结缘,是节目编导最大的目标。如何在用电视呈现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这是目前节目组编导面临的最大挑战,对此马千表示:“在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用电视化手法深入浅出地展现传统艺术,处理电视细节,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所要做的。我们希望,不仅戏迷朋友能够对节目多加关注和支持,青年观众也能从中感受京剧的魅力,让我们一起为传统艺术的发扬传承而努力。”
                         本报记者  李新蕊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