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河 城市的万象

(2014-06-19 14:56:01)
标签:

杂谈

在我的心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同样触觉的苏州河,就像电影《苏州河》一样,波澜不惊地拍打着城市普通人生存自觉下的情感余温。

http://s8/mw690/001VJ1Njzy6JNquIVi747城市的万象" TITLE="苏州河 城市的万象" />

水系是城市的血管,它经年不息地流淌,人是城市的灵魂,他们各有哀喜,让凝固的城市拥有了生命力。抽离那些具象的河边一个地点接下一个地点,苏州河更是城市人的岁月情感记忆——每个人的生活对于他(她)自己来说,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小说,甚至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我并非苏州河畔长大,对这条河的印象始于1998 年上大学,桔色的22 路车还留着辫子,多数是五毛钱的普通车,紫色的135 路空调车很新,和22 路比感觉上是蓬门子弟与富家公子的区别。它们叮零哐啷的从外滩开上外白渡桥,一边是黄浦江,另一边就是苏州河。那时候的城市色彩没有现在这般丰富,17 岁的我曾在苏州河畔灰灰旧旧却棱线分明的邮政大楼下的马路边拉路人填问卷打工,偶尔也会疑惑:上海市中心也没有多好啊?!

一晃16 年就这样过去了,当你所生活的城市让你越来越觉得理所当然,却未必对它一定熟稔。苏州河对我来说依旧是外白渡桥和邮政大楼的记忆,只是味道不再难闻,颜色不再墨沉。后来,翻出娄烨的那部《苏州河》电影来看,看似与苏州河这条河流无关的电影,却让我这个半路上海人对上海第一次感到了一种非常近距离的归属感。电影的时间和我遇见苏州河的时间一样,1998 年。那时的苏州河确实就像电影里一样浮满脏沫,加上暗夜乱巷里的浓妆与k 歌的回声空旷,将最粗鄙的时髦与消遣攥成特有的时代、年代与城市的一种底层青春。我甚至觉得,这样的电影就是像我这样在上海生存的普通年青人看的。我们在这座城市都有过电影中马达和牡丹一样的十七、八岁,各自不同声嘶力竭漫无目的地挥霍过青春与梦想。表面上,我们这些普通的上海人都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外滩黄浦江两岸的华丽璀璨;实际上,我们都不过是娄烨像地震一样凌乱摇晃的镜头中苏州河畔长大了的马达和牡丹。

苏州河和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一起走到了2014年,河边运沙运货的旧货船和船上洗脸炒菜的景象越来越少见到,仓库码头的工业感被艺术创意工作室所代替。我们这些城市苏州河边的马达和牡丹们也早进行了一番自我的平头整脸,成了城市格子间的普通小白领,一边奋斗明天一边唏嘘青春。其实这哪里是什么青春唏嘘,是末青春时代的庆幸——一味沉迷城市繁华反而更容易糟践青春。跳入苏州河的牡丹自救后能在超市好好收银,本可以活下来的贾宏声版马达也能另起一行清白身家,各自庆幸差点沦落但没有沦落而走回了头。

人的成长与城市的成长同步,只有能够对苏州河边的这座城市的日常琐碎生活负起最大的责任,才有力量慢慢深入生活的情感美学与城市的建筑美学。去寻找一段城市的历史,发掘河岸人家的故事,踏足湖丝栈和四行仓库,书写苏州河货运码头的繁荣记忆,解读登琨艳和M50……一切都不是别人的故事,触手生温的,仍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封面的照片是陆元敏老师的照片,他喜欢胶片,喜欢黑白。他说他总是把全世界不同的国家的城市拍成一个分不出风情特色的影像,我很喜欢这样的说法。在我的心里,每一座城市也都有一条同样的苏州河,剥离了地域与风情,波澜不惊地拍打着城市普通人生存自觉下的情感余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