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学术贡献(吕东明)
(2022-04-01 08:27:16)| 分类: 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词条摘录 |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学术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出版了。这是当代中国地理学家们总结提炼古今中外地理学领域知识成果而编成的一部巨著。它含有9个二级分支学科和30来个三级分支学科,910个条目,222幅彩色图片和400多幅黑白图片,4600条内容索引(另有条目汉字笔划索引及条目外文索引),另附地理学发展大事年表,总篇幅约15万字。编委会共30人,以林超教授任主任,任美锷、李旭旦、吴传钧教授任副主任,组织全国300多位地理学家团结协作,历时八九年始编成。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门类齐全、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型地理学巨著。它为查检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事实等系统的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无论对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都可以说是一大贡献。它的贡献还包括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出了比较完整、合理、新颖的学科体系
编撰这本巨著,首先碰到的一个困难问题是,地理学至今还没有比较公认的学科体系可以依循。在西欧,传统的分类法是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一称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通论地理学再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在他们之下再各分多个次级分支学科。较多的其他西方地理学家则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大分支,而在苏联则长时间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这些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文地理学认识上的差异。人文地理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狭义的则仅指社会文化地理学。在苏联则甚至曾经批判、否定了人文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替代了人文地理学。本书综合考虑了以上分歧,根据地理学的发展情况,确定采取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即将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都纳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此外,鉴于历史地理学在过去长时期以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演变为主,习惯上将它列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而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已不限于人文地理学范围,而应成为地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又,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以地图的形式综合表达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已为地理学各分支所广泛应用,也已形成了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又自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地理学还迅速发展起了横向的理论性、应用性和方法性的学科,即以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理论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地理学,以及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统计和数量分析技术、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的地理数量方法(一称数量地理学)。这些,加上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区域地理学,加上传统上构成地理学重要方面而各又发展了独立学科的地名学和方志学,对地理学都是独立分支的关系。
本书在安排学科体系中,还考虑了新近发展起来的臻于成熟的一些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中与化学、医学分别结合成的边缘学科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因城市地理研究迅速发展、远远超脱了原来的聚落地理学而形成新兴的城市地理学;又因旅游事业迅猛发展而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范围中特有意义的旅游地理学。
基于以上种种,本书按科学性兼顾稳定性,从现实出发而兼顾历史状况的原则,提出了地理学的比较完整、合理、也比较新颖的学科体系,尽管它还有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特别是在反映新的发展方面,但对于编撰本书,总是有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框架,对于学科体系本身,也总是有了一个便于进一步研讨改进的基础。
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地理学史及地理学家的成就
本书反映了世界主要各国包括中国古今地理学家的成就及其发展过程。反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设了多个国家的地理学发展史条目,集中系统地反映,二是在学科、著作、人物等各类条目中,各就有关部分分别反映。
对中国古往今来地理学家的丰硕成就,本书通过总结提炼,写成了《中国地理史》约15000字的一个长条,作全面系统的介绍。指出从三四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有了地理知识性的记载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这个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和综合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出现,列入世界极少数最古老的地理学名著之列。从秦汉至19世纪中2000年间,是中国传统地理学形成和发展时期。在疆域地理志、地理记述与考察、方志、地图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汉书·地理志》的出现是传统地理学开始形成的标志。《山海经》中的《山经》、《水经注》,是古代区域地理学方面的名作;《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东晋《法显传》,玄奘《大唐西域记》、耶律楚材《西游录》,都是域外地理的杰出成果。晋代《华阳国志》则是现存大量方志中最早的一本。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清《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是沿革地理方面代表性传世名著。《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元代朱思本《舆地图》都是地图方面举世闻名之作。本书列述古代成就的同时,指出长期缺乏理论概括的缺憾。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动,启发了实地考察、探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刘献廷《广阳杂记》都是代表作。
该条目着力检阅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的成就。指出:“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并指出,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主要是开始在若干大学设地理系,培养了许多参与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和发展的地理学家;同时,竺可桢、翁文灏等分别在中国气候、中国山脉等自然地理学领域,胡焕庸、李旭旦、任美锷、林超等分别在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区域人文地理等领域,谭其骧等在历史地理领域,王庸等在中国地理学史领域,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等在中国地图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这些成就虽然薄弱却是尔后发展的不可少的基础。
50年代起至最近,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时期。本条反映了这个时期在地理教育、地理考察、地理研究等诸方面所获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摘举其要是:(1)1951年组成西藏考察队起,对华南热带、黄河中下游、西北沙漠、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黑龙江、黄淮海平原、新疆、全国海岸带以至南极等先后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考察调查,对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2)与有关方面合作作出了整套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农业区划体系等。(3)开辟或发展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沙漠、沼泽、河口海岸地貌等等的研究。(4)深入开展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如对农业区划和农作物布局、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工业布局、区域规划等的研究。(5)80年代起复兴了人文地理学,特别是发展了人口地理学,开拓了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的研究。(6)发展了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大量著作和图集等成果。(7)系统开展了中国地理学史研究。(8)地图学领域航空摄影、卫星遥感、计算机制图等新技术的引进,大大推进了新方法、新形式的进展。
了解我国这些进展和成就,大有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作用。
三、精辟概述了地理学全局
作为本卷“开篇”的《地理学》一文(下称本文),是由林超教授主持,和杨吾扬教授合作,倾注了很大心力,数易其稿,反复锤炼而完成的。并且,对此费了心力的,不只是他们二位,编委会和其他方面数十人包括李春芬,任美锷教授等都曾详提意见,有些是一丝不苟,逐字逐句提出了修改意见,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家们为学术贡献通力合作的精神。
本文由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学科体系、研究简史和发展趋势几部分组成,以1万2千余字,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简练精辟地刻划出地理学全局的概貌。对于欲入地理学领域探胜者,可说是很好的向导,读来颇有引人入胜之感。如关于地理学的定性叙述,关于其任务、目的的提法各说探讨已久,本文在导言中这样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累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人地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些提法,至少经过了我国当代一些造诣较深的地理学家的审慎斟酌,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这些提法是从后文展开的几个部分中提炼概括出来的。
深入了解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存在的特点,对于正确认识和自觉掌握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分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指出它具有三大特征,即:(1)地球表面是由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5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每个圈层由许多不同的要素组成,各具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其他4个圈层的作用较之4个圈层的相互作用更为显著),组成了地球表面巨大而复杂的综合体,并可把它们看作一个系统。形成和影响这些圈层的动力则来自太阳和地球内部。这两种力加上人类活动,是地球表面三种重要影响力,它们互为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地理现象。这要求地理学把5个圈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要求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紧密联系,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2)阳光分布的不均匀和地球内能的不均匀造成地球表面明显的区域分异。(3)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之中,人文现象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尤快。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研究的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特点;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又确定了地理学研究还具有方法多样性的特点。
本文进一步指出,综合性研究分低中高不同层次,两个至多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即低中层次的综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学的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如中层次的形成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学研究)。这类综合性其他学科也有、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为地理学所特有。综合性特点又决定了地理学是个横断性学科,与研究某一圈层或某一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充实,彼此促进新的发展。
本文还指出,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统一的研究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担当的。对此,作为全面介绍,本文反映了很多地理学家的观点,即: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点要求同时注意时空变化,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文章指出:“这不仅是地理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中发挥作用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对象和研究特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弄清这两个部分,加上所介绍的学科体系(已如前述)、研究简史和发展趋势,无疑为探索地理学宝库的读者提供了钥匙。有的学校把它选作地理研究生的必读文献也就是发挥这篇文章的钥匙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