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来喜:地理研究所初期参加综合考察与迁京始末
(2022-03-25 21:23:55)分类: 中国地学.读书笔记 |
地理研究所初期参加综合考察与迁京始末
[原文刊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志系列《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2016年,科学出版社。]
郭来喜
[郭来喜,男,1934年生,河南上蔡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旅游地理研究。1956年来我所工作,1958年随大部分科研人员迁所北京。]
1956年,我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当时所内人员分别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北京部分主要进行中华地理志和自然区划工作。我被安排在南京跟随吴传钧先生工作和学习。
1956年5月中苏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开展黑龙江流域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考察研究,同时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筹备组,由竺可桢副院长兼主任(设在文津街三号院部二楼,赵锋为办公室副主任)。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由中苏两国科学院共同组成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下设五个组:矿产资源组、森林土壤组、综合经济组、水利工程组和交通运输组。每一组下各有中国专家组和苏联专家组,平等合作在中苏两国境内共同考察。1956年用公务护照,因交通不便,签证送达困难,1957年由中苏两国政府批准,双方专家办理特殊通行证,代替护照,可凭证出入中苏国境。我和谢香方的证件被误办成“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成为趣闻。1956年6月地理所派吴传钧先生率郭来喜、谢香方参加交通运输组,另有交通部内河航运管理局鲁祖周总工及两位工程师、一位办公室张主任,黑龙江省航运局黄嘉荫局长和贾翻译9人组成,派遣一艘300t重的舰艇改装的快艇随行。苏方由沙伊奇科夫博士率领的苏联科学院综合运输所与列宁格勒航运设计院的5名专家组成,并配备翻译(中文名叫介石)一人,亦派遣一艘约400t重的小轮船随行。1956年5月至8月,交运组联合考察黑龙江中游及乌苏里江的中苏双方港口,并至苏方的海兰泡、伯力、海参崴考察交通枢纽、铁道学院等。南京大学派杨纫章先生参加水利工程组。次年郭敬辉研究员组织人力开展黑龙江水文地理研究。
1957年夏,吴传钧先生受竺可桢副院长委托协助竺老负责全队协同工作,并参加综合经济组陪同苏联科学院涅姆钦诺夫院士野外考察。嗣后,还派吴传钧赴莫斯科考察苏联科学院生产力委员会(СОПС)开展综合考察的经验,并访问苏联主要地理研究与教育机构,写成4万字的《访苏报告》,作为创办筹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参考。交通运输组的郭来喜、谢香方与交通部的专家、苏联专家继续完成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上游考察,秋后单独考察呼伦贝尔盟各地。1958年又请华熙成参加综合经济组的计量工作。
新疆综合考察队(1956~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直接领导,地理研究所派周立三(先任副队长,1958年改任队长)、徐近之研究员、邓静中副研究员及佘之祥、沈道齐、蔡清泉、牟其俊、陈治平、朱景郊分别参加综合组、农业组和地貌组工作。苏联以派专家形式参加,当年由莫扎耶夫和阿尔蒙德赴新疆考察。两个考察队均组织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所和大专院校骨干参加,地理所科研人员成为主力,1960年完成总结任务。
1956年12月地理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所内外的学术委员进行学术研讨。吴传钧先生提交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开发、黑龙江中游水电站大坝建设与跨境铁路通道研究的论文,把我和谢香方的名字亦署上。此时恰逢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顾问、苏联河口学家萨莫伊洛夫在南京举办全国河口研讨班(我曾听讲过辽河口与营口港建设的专题)。地理所委派时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候研究室主任吕炯研究员去拜访萨莫伊洛夫,讨论地理所的发展问题。萨莫伊洛夫在南京饭店接待吕炯教授,李恒任翻译,郭来喜作记录了。萨莫伊洛夫首先提出地理研究所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很强的研究机构,不能放在南京,要搬到北京与中央有关部委合作,为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做预研究,提供方案。吕炯请教地理所科室研究机构设置问题,萨莫伊洛夫介绍了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情况后,建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设综合自然地理室、地貌研究室、气候研究室、水文研究室、经济地理研究室(除工业交通、农业地理、人口与城市地理组外,还应包括历史地理组、世界地理组)、地图研究室,另外,配备图书资料室制图工厂。根据李秉枢副所长的指示,由郭来喜将谈话记录整理后,以苏联专家关于地理所未来发展的意见上报。
1957年秋,在南京的地图组分为大地测量和地理制图两个部分,由方俊、陈述彭分别牵头。
1958年11月经上级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集中北京,与地理所北京人员合并办公。办公地点在中关村生物楼,地理所四、五楼,动物所一、二楼,三楼由两所平分。方俊率大地测量科研人员迁武汉,成立中国科学院武汉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研究所;周立三等留在南京的人员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留南京九华山50号原址办公。
前一篇:陆淑芬: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