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徒尚纪:农业地理学在中山大学的历史足迹

(2022-04-23 21:31:43)
分类: 胡焕庸李旭旦周立三吴传钧
农业地理学在中山大学的历史足迹
司徒尚纪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即使到了近现代也一本这个治国方针,故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也是全国绝大多数人经济活动中心。以农业生产布局为研究对象的农业地理学在我国人文地理学或经济地理学中备受重视而获得发展,在全国如此,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山大学地理系或其他相关地理单位,也表现了共同的发展特色和规律,并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
中山大学地理系创办之初,虽然没有独立的农业地理学课程,但它的有关内容已纳入这时开设的经济地理学等课程中,使学生受到这方面的感召和熏陶。一些教师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指农业土地利用问题,并取得不少在当时处于学科前沿的成果。1932年时为学生的吕逸卿发表《顺德海南之桑蚕区域》(中大《自然科学》4卷1期)一文,比较翔实地介绍珠江三角洲自然景观、水上交通、顺德南海桑基鱼塘景观、聚落布局、蚕桑加工及其分布等,为反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地理珍贵历史文献。同一时期吴汉光《中国之棉花栽培》(地理系《地理集刊》1卷3期)为研究我国棉作地理较早作品之一,从棉作地理条件到棉田分布、扩张、发展原因等都作了精到剖析,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后为地理系教师,时在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洪绂也寄回他的《茶的地理》学位论文,研究了中外茶叶栽培、分布和销售,指导教师为A.Allix和M.Zimmeramn,皆为法国地理界名宿。1935年地理系孙宕越博士发表《稻之种植与中国文化》(中大《自然科学》6卷3期,罗开富记)论文,阐述稻作景观特色在世界各地区域差异,稻作文化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欧、亚及我国稻作文化差异、对外扩散,及其根源等,为一篇农业与文化相联的地理佳作。1942年坪石时期,吴尚时主持、组织地理系师生编绘《广东政治经济地图》和《广东省分县地图册》,以及文字说明书,即包含了广东全省及各县的耕地、人口、物产、粮食作物分布各项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农业地理概貌和这门学科发展水平。
建国后,全面强化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为农业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推动它不断向深广层次发展,这也是地理学在中山大学主要科研和实践活动内容。1952年地理系师生参加了华南农垦局组织的对海南、粤西、桂南等地的橡胶宜林地选择的考察调查,找出大片橡胶宜林地,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禁运封锁、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做出贡献。1954年春,地理系师生又参加了广东省农业厅主持的海南岛农业生产现状调查,编制海南岛农业区划和海南岛主要热带作物适宜发展区划。这些调查研究,对海南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加深了解。其成果反映在后来广东省农业厅编印的《海南岛农业生产调查报告》中,在开发宝岛农业资源中发挥指导作用。同年7月,成立不久的经济地理教研室教师及地理系部分师生开赴粤北南雄、始兴等地开展地理考察。事后由梁溥教授执笔写成《南雄盆地经济地理》一文,提交中山大学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及中国地理学会学术讨论会讨论。该论文内容主要是南雄盆地农业地理,包括它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土地利用、水稻、烟草等作物,以及林业布局等问题,不但全面勾勒了南雄盆地经济地理面貌,也反映建国初农业地理研究仍深受德国和法国区域地理学派的影响,很重视区域自然条件和历史地理基础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与这时开始大规模引入我国、强调生产关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作用的苏联地理学模式有很大差异。
1956年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成立,自此,树立了苏联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系的独尊地位。农业地理学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组成经济地理学体系成员之一(其余为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工业地理和交通运输地理)。建国以来,由于政治以及保密等原因,地理系师生参加工业和交通运输布局的机会甚少,这使已有相当基础的农业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专业成立后的地位继续上升和加强,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成为专业的重点学科。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及其后年代,地理系师生广泛参加了华南热带亚热带资源调查考察、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区划等项工作,足迹遍及粤、桂、琼、闽、滇等省区,主持和参与撰写了《关于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曹廷藩,1958)、《云南综合考察报告》(钟衍威,1960)、《广东韶关专区山地综合利用问题》(经济地理教研室,1960)、《广东江门专区农业区划》(梁溥、郑天祥,1960)、《省内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教研室,1961)、《中山县水稻生产的地域类型》(梁溥、曾怀正、朱云成、曾祥章,1963)、《广东省农业区划》(曹廷藩、梁溥、郑天祥、戴素,1963)等论文或报告,显示经济地理专业对农业地理研究,已在区域描述基础上升华到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并向农业地域类型研究方向迈进。这在全国同行而言,虽不能说胜人一筹,但至少是在伯仲之间。不过这期间的农业地理研究论著主要是前期华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总结成果一部分,或结合这项工作开展农业区划所取得的。部分论文发表于《地理学报》或《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三)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文集》中。但集中体现这段时期农业地理研究成果的是1960年开始,1966年出版的《广东省地图集·经济地图》。广东农业土地利用、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以及畜牧、水产业等发展与地区分布,都在图集中得到充分表示。王正宪、缪鸿基教授等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设计和编绘相应地图,付出辛勤劳动。该图集以较高的科学水平和精美设计与出版,197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1964年以后,农业地理学在中山大学又有一个新的发展,即农业区划体系及农业区的研究。1963年春农业区划被列为全国1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第一项任务;1964年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用严格的科学态度领导农业生产》社论,号召开展全国农业区划工作。而广东省在此前已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进行全省一、二级综合农业区划和东莞县农业区划试点工作。地理系曹廷藩、梁溥、朱云成等参加该项工作,历时8个月,完成东莞县农业区划,编写综合和单项农业区划及专题报告13项,另由缪鸿基主持编制《广东省东莞县农业区划图集》,1966年初由国家科委出版。1965年夏广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在东莞召开全省第一次农业区划经验交流会,东莞农业区划被视为全国县级农业区划样板推广至全国,号称农业区划的“广东经验”,称誉一时,备受全国关注。同年,经济地理专业师生参加了遂溪、阳江、澄迈、高要、三水、增城、梅县、揭阳、连南、连山、连县等地的农业区划工作,后撰有《广东省湛江专区雷北地区农业区划》等报告,反映农业地理学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区划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有意义的是曹廷藩、梁溥等参与编写的《广东省农业区划报告》,代表了60年代全国农业区划工作水平,后获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此外,缪鸿基发表的《县农业地图编制问题的初步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县为例》(地理学报,1964)论文,总结农业地图编制经验,显示农业地理学在中山大学已有长足发展,这些经验曾被视为编制农业地图的圭臬之一。又缪鸿基、陈华材合作撰写《农业土地类型的研究与制图——以珠江三角洲中山、番禺县为例》(地理学报,1966)论文,从土地作为农业资源角度,划分它的各种类型以及地图表示方法,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以后土地资源学建立准备了有用材料和案例。
“文革”期间,农业地理学教学和社会实践基本中断,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生机和活力,在重新认识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随着学科间的分化和渗透,与土地资源、国土整治等学科发生紧密联系,促使农业地理学蜕变与新生,成为一门充满新时代内涵的学科。
80年代初,梁溥总结多年实践体会,发表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的《农业区划与农业地域结构问题》论文(香港地理学会,亚洲地理学家,2卷1期,1983,英文版),对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区形成作了深刻阐述,并以广东农业区划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结构与农业区关系。这篇以高度理论性和分析深刻见长的论文为全国同行广泛使用,1984年获广东省高校系统优秀科技成果奖,至今已成为不刊之论。1984年梁溥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成员出访日本,发表《国土整治与广东农业发展》(见《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国土整治》,东京古今书院出版,1988,日文版)论文。他根据广东农业生产变化了的形势,提出农业“地理研究必须跑在国土开发整治的前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预言已为后来地理系一系列研究成果而得以兑现。1988年地理系编纂出版“珠江三角洲研究丛书”,其中《珠江三角洲自然资源与演变过程》收录卢如秀、叶锦昭《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环境》一文,根据生态学观点,指出珠江三角洲原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由于近年资源开发中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现象,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并提出改善这个生态系统的建议。另一本由缪鸿基、沈灿燊、黄广耀等编著《珠江三角洲水土资源》,也就珠江三角洲经济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以及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提出调整用地结构,建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和再加工基地。这些建议后来都得到采纳和实现。而由许学强、刘琦、曾祥章等著《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引起产业、人口结构及分布变化,提出以经济效益和创汇为目标,调整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包括大幅度减少粮作种植面积和在三角洲核心地区减少甘蔗面积,将传统桑基农业向外围地区转移,提高畜牧业和渔业在土地利用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以及为此应采取的决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网、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副产品出口加工等。以后珠江三角洲农业与布局,大体上也是按这一整套构思和建议发展的。这套丛书为珠江三角洲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获得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卓越成就奖,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农业地理学在新历史时期在中山大学发展的一座丰碑。
90年代以来,农业地理学迅速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及规划相结合,在土地利用和国土整治,以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学各相关单位广泛参加了不同尺度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包括新会、顺德、增城、南海、阳春、开平、三水、南雄、恩平、中山、廉江、湛江、屯昌、从化、汕尾等县市,在所提交的系列报告、图件中,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地域结构调整、农林牧副渔产业和作物布局规划等都是其中不可或缺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规划虽兴起不久,但农业地理学在其中已初试牛刀。例如孙贤国主持的“海南屯昌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1997)即显示这一学科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保障生态环境平衡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中发挥决策作用。该项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段时期,围绕这一学科产生不少优秀论著和人才群体。1991年问世的梁溥《区域研究与农业区划》,1992年出版缪鸿基《地理与制图》两书,记录了我国地理学界这两位老前辈从事地理学,主要是农业地理学的历史功绩。继梁溥作为我国著名农业地理专家之后,郑天祥、曾祥章等在农业地理教学、农业区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是农业地理学第二代创业者;近年则涌现陈烈、倪兆球、廖金凤等农业地理后起之秀,他们在区域规划项目实践中,做了许多农业土地利用、作物布局、国土整治等方面工作,得到当地有关部门肯定,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陈列、廖金凤等编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5)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理论与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1998年获得广东省国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倪兆球编著的《中山市市域规划研究》,对中山市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布局意见也颇有见地,可视为在经济崛起形势下,珠江三角洲农业地理研究的一个案例。书中对中山市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现状特点和问题剖析、发展战略及实施等,既继承了老一辈地理学者梁溥、缪鸿基对这一地区研究成果,也丰富了在新形势下农业地理研究的内涵,值得称道。
问题在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之际,农业地理学如何适应日益变化中的农业发展形势,并发挥超前的指导作用,是个催人深思并需尽快解决的问题。以上成果虽值得珍重,但农业地理学毕竟落后于地理学一些迅速发展中的学科,如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显得陈旧。这就有必要在农业地理大量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提高,注入新的学科内容和建设新的框架。但愿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之初,能在中山大学完成农业地理学的这种转变。
(作者 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1967届毕业生,1981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