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是德宏的代名词。她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古国”,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她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
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经昆明机场转机至芒市机场。从机窗上俯瞰云南大地,沿途风光秀美,云南特有的红土地貌在白云下若隐若现。
经过近4个半小时的机程,我们到达了德宏州芒市机场。德宏州又称为“孔雀之乡”,所以芒市机场别出心裁的采用孔雀造型作为标志建筑。
寻找德宏的美食,必须从早餐开始。
到德宏州的第一天,我们去品尝芒市米线,这里没有过多的装修,一切都很简简单单,铮亮的餐具却让人看起来相当舒服。服务员很麻利的盛汤、烫米线、加上佐料。
用多种香料烹制而成的卤味,仅仅闻那味道已经够让人垂涎三尺了。
旁边长台上摆放着各种调味料,顾客可根据自己口味进行取舍。
这是其中一味调味品,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酸木瓜,产自德宏山上,预防风湿有相当的疗效。
还以为这是擀面杖,但旁边放着的小刀,和闻起来那辛辣的味道告诉我这也是一味调味料。好像叫“野胡椒”。
据说这是“水腌菜拌萝卜”,吃起来酸酸的。
这就是我到德宏的第一份早餐。面条还有加上一个卤蛋、耳丝和酸菜。

为吃到靠谱的德宏味道,我把长台上几乎所有绿色的调味料都加进去了。
旁边垃圾桶上的牛大骨还在冒着热气。服务员告诉我,这里的米线高汤是采用牛骨和其他香料熬上近10个小时而成。难怪芒市米线有如此好味道。
很简单的早餐店,不在乎精美,在于味美。
第二天的早餐点。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小吃店,而这也恰恰说明芒市人民的朴实,不造作。一般出门远行,我就喜欢往横街窄巷里钻,只有里面的小店,只有做街坊生意的餐馆才能品尝到当地最正宗的美食。我喜欢这种感觉。
简单的长台,杂乱,但充满街坊亲情,一个盛放钞票的小桶就那样随便放着。
早餐有粉有面,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里的卤蛋、卤大肠、卤香干真的不错。
用广角,偷偷的把这个德宏美女拍下来,可以增强早餐的食欲。
我的第二份早餐,吃完还想吃,可以肯定,这里的香绝对不会是添加剂调出来的那种香,吃了放心、舒心。
德宏州处于亚热带,没有依赖化肥过多的催长,这里的蔬菜长势相当不错,可以品尝到广州城里那难得的蔬菜香。
青瓜、胡萝卜、西兰花,是最美的餐前菜。
仅仅是这颜色,已经让人胃口大口。
秋葵又名羊角豆、咖啡黄葵、毛茄,原产于非洲,20世纪初由印度引入我国。据说秋葵含有伟哥里最关键的成分,因而成为大众追求的高档营养保健食品。
普普通通的一道乡野小菜,因为她产自德宏而变得特别好吃。
原生态环境下长成的食物,随便混搭,就是一道相当不错的美食。
帕哈尖,德宏特有的树种嫰尖,有股特殊的香味,适于煎蛋、滚汤。据说该树种一般都有近10米高,采摘必须登梯。
云南境内菌类食品丰富,餐桌上自然离不开这道菌类烹制而成的美食。


土堆鸡丛,一种神奇菌类,德宏州的橡胶树林里的橡胶树一般树龄都有50~60年,橡胶果掉到地面后,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在5~6月份时,橡胶林里异常潮湿闷热,只要遇上打雷下雨,土堆鸡丛就会在夜里的6个小时内由零迅速长成,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可以在橡胶林里采摘到。
萝卜丝花生汤,新鲜独特的吃法。
嗜酸,这是德宏人与生俱来的癖好,无酸不成宴。在餐桌上,无论是焖、煎、焗、炒后的美食,菜肴里、或旁边总会加上一道酸味的调味料。在酸味的刺激下,让人味蕾大开。
各种酸味调制而成的“水”,德宏餐桌上把这个叫做“蘸水”,无论什么食品,都要在蘸点“酸”才能更让人感觉味美。
确实走了那么多天,只要是餐桌,上面必有这“酸水”。
在德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制作“酸泡菜”。
一道香酥的肉食,旁边也放着一碗“酸水”。
这道鲤鱼吃起来就知道不是饲料饲养的,味道极其鲜美。
香芒炒牛肉,依然离不开“酸”。
泡椒豆腐。

餐前面条,开胃,依然有一股“酸”味在流荡。
他依然要“蘸水”后才能正式吃。
折耳根,对喉咙据说相当不错。

德宏腊肉拼盘,真不错
一道很不错的鱼菜,味道不错。
柠檬炒鸡
这道已经在蘸水途中了。
这道牛肉,依然是酸的

罂粟壳煲鸡汤,在沿海明令禁止使用的罂粟壳,这里确是一道灰常不错的美食。
香茅捆住的排骨,其最关键是铺撒在表面上的罂粟籽,香炸后的味道让人难忘。
精美的美食,让品尝的阿婆长命百岁
当地产的贡米,与泰国香米可以相媲美。
哈哈,你敢吃吗?反正我是吃了——竹虫。
════════════════════════════════════════════
摄影设备:佳能 5D Mark
Ⅱ + EF 17-40mm f/4L USM
+ EF 70-200mm f/2.8L IS Ⅱ USM
────────────────────────────────────────────
我的努力需要你的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
假如喜欢,请打开 新浪博客 和 新浪微博 ,关注!
如有其它需要,请 新浪微博私信
,我会尽快与你联系!
谢谢!

拿起手机扫一扫我的二维码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腾讯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