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自驾中国”期间,我们走访了沿途的几家小学,“达祖小学”就是其中一所,相对于其他小学来说,她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一所,按她自己说的,她的漂亮是源于“爱心”与“希望”的凝聚。
▲ 一块简单又不失创意的路牌,将我们指向“达祖小学”的方向。也正如这路牌所说的,“达祖小学”是所“爱心”与“希望”凝聚的地方。
“达祖小学”位于四川省盐源市泸沽湖镇木跨村达祖社内,村民以耕田为生,虽然坐拥风光秀美的“泸沽湖”,但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再加上民风淳朴,所以一直处于清贫阶段。相对于泸沽湖南岸的云南省境内的泸沽湖地区,可以说是天上与地下的区别。2000年,更由于教育资金短缺等问题,“达祖小学”被迫撤校,村子里的孩子们不得不转到邻村的另一所学校就读,孩子们上学必须步行几个小时。
2004年8月,一台湾爱心团行至此,开始在这里开展包括文化保护、教育助学、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全方位资助。多年以来,学校一直处于某台湾企业、台湾师奶团的重重苛护之下,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人士的爱心捐赠,学校的学习环境、水平得到大大改善和提高。
至目前为此共有129名学生,生源来自附近村庄,主要是纳西族,还有少数彝族、摩梭等。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全免。老师共有15名,其中5名本地老师,10名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的支教老师。由于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最近几年,学校的教学水平一直位于学区前列。
▲ 相对于其他地方,这里可以用绿树成荫来形容。
▲ 学校的每一砖一木都凝集着村民们的汗水和希望。学校重建之初村民们有的出工出力,有的出砖、出木材;上至年过七旬的老翁,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忙碌地在施工现场帮忙。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达祖小学涅槃而生了,目前设置了学前班至五年级共六个班级。除了教室、宿舍和老师办公室,这里还修建了浴室、卫生间、村民会议室、电脑室、图书室。尽管篮球场并不那么平坦,尽管升旗台并没那么奢华,它却明明白白地昭示着人们:达祖小学,回来了。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根木头,都凝聚着村民的血汗与期盼,每一笔善款、每一本书、每一个球,都映射着善心人士们博大的爱。

▲ 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样有着绚烂的色彩。
▲ 如今,附近村庄的村民依然会经常到学校里义务帮忙。

▲ 良好的校园环境,老师们可以在树荫下认真的批阅学生的作业。



▲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学生的课间操时间,学生的课间操取自当地的民间舞蹈,这也是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 哈哈,小家伙一边做操,一边挖自己的鼻屎吃,我想这种行为,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做过的。

▲ 做完课间操,自然就是最快乐的游戏时间了。

▲ 与学生们一起做课间操的漂亮支教老师。

▲ 漂亮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均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女孩,大学生,年轻漂亮,富有活力。
▲ 老师宿舍的“课外书”,不乏经济与史学类书籍,老师们课余时间不忘为自己充电。
▲ 课堂上,老师讲课细致,学生听课认真。
▲ 班里哪怕才3个学生,老师教学依旧一丝不苟。


▲ 可爱的小家伙,或许我的镜头影响你们上课了,对不起!


▲ 课余校园里传出的是学生们的欢笑声与游戏声。
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这里的小同学算是非常非常幸运与快乐的。
▲ “老鹰抓小鸡”,或许是我国传承最古老的游戏,在这里同样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 临别,一起喊声“嘢”!谢谢所有关心及爱护我们的亲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