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媒体不断报道“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难”的新闻,又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这一现象,然而剖析完了,菜农的菜依然卖不出去,而市民们依然曾受着高价青菜。
▲
看到这种情景,大部分人更喜欢用“希望的田野”来标题,认为收获就有意味着希望,殊不知葱农们流露出的是“无奈与失望”。
这次自驾活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自驾行程中的沿途美景,也让我亲身感受到菜农们的无奈。
从成都至雅安市汉源县,我们跨越了鬼见愁的“泥巴山”,见识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从雅安市汉源县到西昌的途中,大部分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处于高原冻土地带,沿途不仅道路狭窄,还不时会存在道路塌方、山上落石,直到进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海才有高速直达西昌。沿途仅有的几个穿山隧道也不允许货车行驶,载重货车只能沿着盘山公路慢慢行驶。山道上,只要稍微有点状况,车龙将延续数里甚至数十里。而正是这样的道路,却是连接四川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
傍晚休整于西昌市礼州镇。礼州镇自古盛产蔬菜,而每年的4、5月,则是大葱的收成期,然而面对一片片已经倒伏的洋葱叶子,我们却看不到繁忙的收割景象。
▲
能收到订单的葱农们应该算是幸运的,毕竟菜农们都不愿意看到劳动湮灭在田里,能有订单,哪怕是价格再低,也要把它卖出去。于是天未亮,除了读书的和行动不便的,葱农就会叫上所有能帮手的亲戚朋友一起收割洋葱。
▲ 葱叶“倒伏”是洋葱成熟的标志,割葱叶则是收获洋葱的首道程序。
▲
累了也只能直直腰,稍作休息后,马上投入劳作,争取工期,必须确保将洋葱及时交给收购商。


▲ 割掉葱叶后,就是掀开覆盖在洋葱上面的覆膜。
礼州镇位于高原地带,日照时间充裕,非常适合洋葱的生长,但长时间的日照同样也会加快土地水分的蒸发,因此在种植洋葱时,在上面覆膜,在薄膜上挖个适合葱叶生长的小洞就是必须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土地水分的蒸发,确保洋葱的生长需要。
▲ 割完葱叶,掀开覆膜,接着就是用锄头将洋葱一个个从地里挖出来。
▲ 挖出来的洋葱,还要将多余的鳞茎砍掉。



▲ 经过捡敛加工后的洋葱,才能最终的装袋。
▲
这种繁忙的收获情景,或许是件令人愉悦的一幕。但是有谁可以知道,葱农们花了近3个月的辛苦培育,最终的结果是,每袋洋葱的价格是十几元,按每袋100斤左右算,每斤洋葱的收购价才几分钱。
※
因本人语言领会能力欠佳,所以葱农们说的是“袋”还是“担”我无法分清,但每袋(担)100多斤倒是清楚的,葱农们说,往年的洋葱收购价最低最差的还能是50多元。现在收购价格不仅低,收购商对洋葱的品相也苛刻了许多,洋葱表面只要有一点点病斑,就全部拒收,就有葱农为此而欲哭无泪。
▲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包菜菜农身上,我们看见许多成熟的包菜几乎是被废弃在田地里。
▲
菜贱伤农,谁都懂得的道理,可对于以田为生的菜农们,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肩上的担子再重,但日子还是得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