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2017-10-11 14:23:31)
标签:

徐悲鸿

蒋兆和

潘裕钰

春蚕吐丝

张辛稼

分类: 【江野点评】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中国画的发展自解放以来,八五思潮以后,取得了全所未有的逢勃发展,尤其人们把水墨画同中国画混为一谈以后。正是百花争艳,雾里看花,各显其所,.奇思妙想,追求形式,急功近利,以素描速写,装饰制作,描摹死扣,同历史上的中国画牛头不对马嘴,缺少了人文情怀,更不能谈诗书画印的综合元素了,对于真正能把水墨能理解透的也是很少。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中国画构成的元素以水墨为主要材料之一,还有她的文脉和人文元素,所以水墨画成的画严格意义不一定可以叫中国画,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以文人画为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以写来表达画家对人文哲学的感悟,直抒胸意,以意象书写性,通过水墨韵味传递画家情感。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潘裕钰老师就是抓住这几点,尽显了中国画的书写性,意象性,写意性,保存他本人率性和天真,这是当今画家耐能可贵的。他的水墨艺术是发展了中国画,为中国画跨入现代水墨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不管他的花鸟和戏曲人物皆以水墨为框架,你写抒情,以墨为魂,以水为血,贯穿绘画之精神,显示才情,泼洒于素纸之上,通灵透明,墨韵神幻,勾成了笔.墨.纸.水与画者共舞的精神交响曲,似醉非醉,似花非花,似飞不飞,朦朦胧胧,似散不散,墨色飞扬,线条如春蚕吐丝,润如纯菜,晶亮通透,幅幅构图若不经意,景象万千,诉说着自然界,鸟语花香的精神晨曲。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在戏曲人物画构成色块上,编织着中西混和交响乐曲突破了传统人物和花鸟的构图的局限性,混然天成,笔笔生发,满纸翠彩,舒写了自我,显示了自由自在的精彩人生,让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中国画的文人画以诗书画印为精神核心,那潘裕钰老师的画,表达的画面充滿了诗意,让每枝花在诗意中缀芳。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潘裕钰老师点点落款,以中锋用线,不失书法法度,穿插於花枝下,或人物的空白之间,有时如乱石铺路,充满了张力和乐感,赋于了现代感,附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书画一体,墨色相融,从书写神韵的图式中,亦能找到先贤的笔墨和造型,尤其是任伯年和张辛稼的出枝泼叶,他在章法上打破传统,以散点的视角,隨机瞬变,笔笔相生,以心观照,突出了中国画文人的书写性,把生活态度溶化于笔墨之中,正可谓写意人生,人生写意,把吴门苏州五百多年的画史通过画笔,把青藤白阳,古今中西,舒写在翰墨丹青中,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面目,走出了传统范畴,在现代家居环境更显文雅亮丽。


当《别样》潘裕钰当代水墨人体画实验展,开展之际,我第一个来到现场,认真观看了一遍,深深思索了好久,感觉他能将人体绘画,不以直接写生形式,而以黄宾虹写山一样,意象勾勒,以线和色块,水墨交融,把人体山石花草融合在一起,把中国画传统的山石,以朱砂,石青,石绿,赭石,墨色,以线勾石,以色写石,把人体柔美衬托在刚柔之中,富于极强的现代感,又能追寻到我们古人善用图式中,温温尔雅,又能透视出他先前刻版画基本功,色墨层次分明,赋予装饰韵味,亦有大师林风色墨线的应用,神彩飞,轻松空灵通透。

蕴古开新贯中西——读(潘裕钰老师)的水墨人体画展的感想

更为惊奇的是《别样》画展展出了他20多年来对西画的研究和探索,画了一组雷阿诺系列,尽管他只是说是一种尝试,但充分显示了他的别样性,不管徐悲鸿和蒋兆和等老一辈以西画结合中国画,以素描法入手,缺了书写性,后来也看到我师兄南海岩,以积彩加粉质来画人物的立体油画效果,以矿物粉质料来堆积加强色感和立体质感,失去了用水性,但他们皆有画画和制作的痕迹,也是当今中国画全面缺失书写写意性,缺少了用水这一重要环节。

恰恰潘老师发挥了宣纸的用水的水口和淡墨的中间色,以色墨调和,色彩感展示了出来,略加色粉把人物的素描关系,虚实关系,甚至是光阴关系全部表示出来,远看几乎用原作油画无二样,近看水墨,笔法水口,浓淡,韵味,色感,体积做到了充份体现,没有对中西绘画充分体悟,默识于心,很难写出,形准意切,水墨酣畅,挥写自如,心手合一的画面效果的,从他这一部水墨实验和雅玩,完全打破了有一波人说:中国画的表现性不强而去学油画的说法。

这一系列也告示着我们年青人,中国画的水墨和色有着无限的表现空间,有待下一代人前去探索和发堀,他的这一组实验开启了中国水墨漫向国际舞台的新一个起点。


      江野记2017年12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