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晚报》江野:我的绘画人生,就像是野生的树木

(2012-02-01 16:31:40)
标签:

江野

北京

王明明

亚明

吴门

正社画馆

杂谈

分类: 【刊物访谈】

《姑苏晚报》江野:我的绘画人生,就像是野生的树木

艺术之路,我才刚刚起步

 

晚报会客厅:江野先生你好!祝贺你大气厚实的三卷本《中国当代名家精品集萃•江野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翻读之下,感觉你是一个个性独特、卓然不群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个有思想和文化使命感的画家。可以这么说吧,这套书是你某个阶段的重要里程碑。翻读书香四溢的新书,你本人也一定是有很多的感触吧?

 

江野:对对,算的上是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我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学子,从小喜欢画画吗,就是画一些小人书上的的连环画和伟人肖像,一画就画上瘾

,一发而不可收。后来,又幸运地的考上了出了很多名画家的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得到系统的训练。得到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和教诲,使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以,我一直是心怀感恩的,感谢天地,感谢父母,感谢师友。我是一个土根画家,没有铁饭碗,我完全要靠自己的一支笔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所以,买我书画的人们,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最要感谢他们。

    前几天听歌星刘欢唱歌:“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听得我心头发热,也听得我心头酸,我觉得说这歌说的是我啊,唱出的是我的心声啊,有艰辛和快乐,也有痛苦和心酸。我承认,我风光过,甚至轻狂过,年少得志,日本啊德国啊都去开了画展,风风光光,作品好销,收入颇丰,靠自己所谓笔头的才华,结婚、购房、买车,心气比天高。但不知不觉年近半百,渐悟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是师友和亲人。艺术上的追求,只能是从头再来。我的画家人生,就像是野生的树木,而我的师友亲人还有买我书画的人们,他们是我的甘露,滋养了我。这套书,正如你们所说的里程碑,立碑重跨新里程,艺术之路,我才刚刚起步!

 

晚报会客厅:品读你书中的作品,感觉你是一个重传统的书画家,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根底。

 

江野:谢谢你们的褒奖。我在学校所学的素描雕塑等,都是基本功,但这些其实和传统中国画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由于当时学校隔壁是博物馆和拙政园,休假日时常游览、拜读一些历史上的吴门传统绘画,加上美校之前也临过不少唐寅画稿,对吴门绘画倒是或深或浅了解一些。学校毕业后,接一些外贸仿制作品活,如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等大师作品,力求逼着,这是训练笔墨的第一口奶,之后结合速写以木雕瓷器中的钟馗达摩等造型资料,创作了一批自我感觉良好的达摩、渔翁、钟馗等,居然胆大在1990年的端午节举行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个人钟馗百图展,后经人介绍又赴日本举办中日建交二十周年书画交流展,主要还是这批作品。这些作品,构成我艺术的框架。我主要是画人物的画家,画人们喜闻乐见的钟馗。人们为什么喜欢钟馗?画钟馗要画出他怎样的形态,怎样的神态,让观者从他的形态神态中得到什么?从他的眼神中领悟到什么?不懂传统文化,是画不了钟馗的。

 

北漂苦尽甘来,终究还是要归去来

 

晚报会客厅:你是一个敢想敢干、与开拓精神的画家,说说你的北漂故事好吗?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北京闯荡,很不容易的吧?

 

江野:这里,文人想象的本事再大,也难以真的体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咸。而开头,可是没有什么甜,全都是酸辣苦。所谓“在家前日好出门一时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就讲讲入室做王明明老师学生的故事吧。

人们都知道,我是大画家亚明先生的学生。1998年我基本安排好自己的家园,台湾开画展回来买好两套住房,只身前往北京拜师学艺,于是,拜到了一位“明”师,他就是王明明牢骚是。所以啊,我笑话自己,一生前途“光明”,总是与有“明”字的老师结缘。但好事总是多磨的。到北京拜名师名,是在1998年的秋天,其实我已经是办过这么多画展的“著名画家”了,但是主动找去投北京画院的王明明老师工作室,居然让办公室给了个“闭门羹”吃吃,说是要王明明老师亲自同意,如果我当时估计所谓的面子,清高,老子跺脚走人,那么,我的北京行肯那个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我咬牙说服自己,面子是什么东西?比肚皮挨饿更重要吗?我的土根精神发挥作用了,到哪里,咱都是可以生根成活的。我自己厚着面皮找王明明老师本人。一开始,他也找借口不想带我,说“我的工作很忙,怕无精力带”。到这一步,恐怕所有的读书人都会“见到黄河该死心了”。人家主人都关门谢客了,没指望了,没戏了,灰溜溜的打道回府吧。但我不。你又没见过我的真功夫,何以晓得我就不配做你的学生呢?我就赖着不走,将我带来的材料给他看,当时,我没有留胡子,但留了一头的披肩发,扣一个结,就成了“马尾巴”。我估计王老师可能对我这个发式不感冒,就拿出恩师亚明生前写给我的一段毛笔字手札给他看,那上面是这样写的:江野苏州城内人,少幼喜丹青。聪慧又憨,虽发式未采西方现代模样,说清楚就是留长毛,其实长发古有之故不为奇、不须大惊小怪,道貌先生谁知是何等心肝,江野是个大好人。亚明随手!

    亚明老师文有味,字又好,王明明老师连看几遍,微笑点头。我一看,有苗头了,但我还是不动声色,客气地对王明明老实说,如果王门实在难入,咱就做一个编外的学生好了,我先报别的班,有机会的话,你王老师上课时,我来旁听,只要能听到王老师的课,我就是王老师的学生了,算不算正式编制又有什么关系呢!王老师这时郑重地站起来,对我说:去报名吧,我收下你。看看,我这“著名画家”,想拜个名师都这么艰难。我非常珍惜着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用功,几年后,我就在北京著名的荣宝斋开个人扇面展,并且买房子买汽车。我当时买的房子价格每平米只有八千多,现在,房价都涨了五六倍了。看看,如果不是坚持,如果当时意气用事,北京行可能就折戳沉沙了。

 

晚报会客厅:那为什么后来又回来了呢?北京那是多么大的码头啊,与苏州根本不是一回事。好容易站稳脚跟,怎么又“归去来兮”了?

 

江野:问的好!本来,走出去终究要能够回得来的,这是艺术上和感情上的共同的境界。但我回来这么早,我自己也没预想到的。我肯定会回来,但一定是名声和造诣远比现在大的时候回来,但这里有个机缘。一次,与北京的一个收藏玩家朋友在一起喝酒,说起历史上无门艺术,如数家珍,说明代的书画艺术,最成体系,当属吴门。它影响中国画坛五百多年,真正学画在苏州足够了。我在一旁听得一言不发,听得一身冷汗。我想我出身吴门,然而,我对生我养我的吴门画派又真正懂了多少呢?我就真的那么热衷于一时的功名?津津乐道地追求这些泡沫的东西?一刻也不能等了,房子租给人家用用,人,得马上开车回苏州,回我的吴门。所以,我在山塘街开了如今的画馆。门外是滚滚红尘,逐利者如过江之鲫;门里呢,咱坐禅悟道,独守安静。两厢对照,泾渭分明,非常有意思。还有的游客,在我的正社画馆看了后,对我说,这里的书香气息,是对山塘街的有益调节,知音难觅,也让我深感欣慰。

 

晚报会客厅:你的画馆名,为何叫正社?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江野:正社是1932年(民国时期),西风东进在中国绘画方面有一批坚守传统的士大夫中国画家,吴湖帆、彭恭甫、叶恭绰、张善子、张大千、何亚农在苏州成立的一个书画团体。现在的恢复,有正本清源之意。虽然我一介画夫不能移风移俗,改天换地,但我将点滴做起,从恢复老字号正社做起,抽出一些时间,带一些孩子,传承传统书画之精神,加强同全国坚守传统绘画的画坛精英进行交流,适当时机恢复出版正社画刊。

我只是吴门绘画边缘之孙

 

晚报会客厅:苏州的画家多,水平高,得益于这里有深厚的传统,那就是吴门画派的滋养。你的画风,应该属于吴门画派吧?

 

江野:不不不,我还真的不敢将自己的画往吴门画派上靠,去沾光。历史上的画派之说,是后人根据区域、画风、师承等关系,归类产生画派学说,由于先贤受信息、印刷、传播等局限,都以个人传递,传承着中国画的文脉,故画派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如今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早就打破了这种格局,已形成了南北混杂的局面。

    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后人恭推为吴门画派四大代表,其画风自继承元赵孟頫及元四家,把中国文人画推向了一个高潮,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同绘画技巧语言达到了高度结合,就是所说文人画画和画家画画是二个概念。画家要有文人情结,要有综合文化素质,文人要有画画的绘画技巧。在明代苏州这座高度发达工商业城市,活跃着一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影响整个中国画坛,明后历史上所有画派的诞生都受吴门画派的影响,直至近代的海上画派,吴门画派其精神实质,是中国传统精神之文脉延续,如何把作者的诗书画等综合素养泼洒在宣纸上,尽管明四家中仇英是一位工匠出生,其画风有画工匠气的一面,但偶几幅小品也是逸气十足,工写自如。

    吴门绘画和吴门人画画是二个概念,吴门绘画同吴门画派一定要有她严格专业文脉相承。其实画画就是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天才型画家,一出手就有个人风格的画集;还有一种就是传统继承型的画家,通过临摹体悟综合各种文化元素,堆积型的画家。目前不少画家为了寻求个人风格设计一种图,或不断重复其符号,生存得以滋润,我则是在打乱自己个人面目,不断否定自己,任重道远,何日是尽头?几年的京城漂泊生涯,吴门这块土地沾光不少,因为明代的吴门画派影响了中国画坛五百多年。来自吴门很受同业尊重,但我深知尽管我长在吴地,深受吴文化影响,由于自己五音不全,平仄不分,诗词方面缺了一大课,书法也薄弱,要同古人公推的诗书画为一体的吴门绘画上升到吴门画派或许是相距甚远。在我身上或许能找到一些海派遗韵,海上画派是源于吴门绘画,那我只是吴门绘画边缘之孙吧。但至少,我是一个吴文化园地里的诚实耕耘者。

                                                       聂心月  刘放

 姑苏晚报 晚报会客厅 

20111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