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苏州》正本之心画丹青
(2011-12-18 11:07:10)
标签:
江野吴门画派现代苏州青花瓷现代快报 |
分类: 【刊物访谈】 |
江野所在的正社就坐落在繁华的山塘街上,我们前往的时候,他正在里头指导学生画画,幽静的老式建筑里弥漫着淡淡墨香,一切俗世的热闹被挡在石门之外。
苏州古称吴门,原就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江野,自幼勤奋好学,八二年考入苏州工艺美校,受此环境熏陶可谓得天独厚,加之他对传统绘画艺术潜心揣摩,刻意追求,嗣又精研老子学说,更添处事,习艺大化哲理,他主张“艺术应出资性灵”,他之所以特别爱画钟馗,据称是有意借着这样一位刚正不阿,驱邪扶正的人物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一见面,江野便向我们普及“正社”的由来。三四十年代民不聊生,徐悲鸿等为寻求光明,到西方学画,改良了中国画,进而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画风。针对西风东进的情况,1932年,张大千等一群坚守传统的画家成立了大型美术团体“正社”。“正社”之取名义正本清源。此后,代表着江南文化的正社一直组织各种文化活动。1934年
而江野与正社结缘,也是源于一颗“正本清源”之心。江野曾到北京求学,一位北京朋友得知其求学之心后说:“你到北京学不到东西,苏州才是学画的地方。”这位朋友对吴门画派的发展及代表人物了解甚深,他劝导江野,要画有文化的画,必须把吴门画派学透。
此事给了江野极大触动,他开始翻阅学习大量吴门画派的书籍,进而反思了自己以前的绘画理念。为了更静心地学习吴门画派,2009年,江野回到苏州,来到了正社,为自己的绘画之心“正本清源”。
近期,江野将出版一套画册,画册分为三卷:人文卷、瓷画卷和国画卷。在人文卷里,会中了江野的艺术感悟,同道评价以及个人的随笔等。瓷画卷中,则展示了江野近年将青花瓷与国画结合而成的优秀作品。国画卷里融合了山水、花鸟、人物、折扇、手卷、册页等书画作品。
与他聊起画册里的那些文字、作品,令人惊讶地发现,江野已将“正本清源”的理念,体味及执行得如此深刻。有人说,江野以雍容恬静的心态从文为艺,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难得的真诚、自然、朴素、淡泊……他的豪情与快活深深感染着周边,他的不羁与幽默揭示着人性的力量。
《现代苏州》:您以传承吴门正脉文化为己任,你怎么看吴门画派?
江野:现在很多人对“画派”的理解有误解,认为在吴门画派画画,或者学习吴门画派风格的,就算是吴门画派中认了,不是这样的。
苏州古称吴门,历史上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后人恭推为吴门画派四大代表,是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同绘画技巧语言的高度结合,吴门文化影响整个中国画坛。吴门绘画和吴门人画画是两个概念,上升到吴门绘画历史上已有一定规范术语,更不能谈吴门画派了,这两个专业术语自改革开放,中西融合之后,不少画画人已是模糊了,吴门绘画同吴门画派一定要有她严格专业文脉相承。
我的作品受吴门影响,它是我的灵魂,但我不能称派,我只能算是受吴门文化熏陶下的一个艺术耕耘者而已。吴门绘画即吴门画派不只是吴门的,更是世界的,她在历史上影响了中国画坛五百多年,随着正本清源之日到来,遵循传统,崇尚传统,发扬传统,将被世人关注。
《现代苏州》:几年来您开始在青花瓷上作画,这算“不务正业”吗?
江野:在青花瓷上表现水墨苏州,将文人画与水乡园林一道融合到青花瓷上去,这也是文化。元代的青花瓷作品如今已价值数亿,正因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青花瓷不是简单的工艺品,它是艺术品。
从画作的欣赏和传承上来说,瓷画也更有优势。画在纸上的中国画只能看不能摸,而青花瓷可以抚摸,让你近距离接触作品,感受共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青花瓷的光泽度会显示出强烈亲和力。另外,传统的纸质绘画,由于工业化生产的宣纸,不能与以前的比,保存的年限不乐观,最多不过几百年;而将文人画搬上青花瓷,经过高温的洗礼、裂变、虽然有部分损坏的风险,但也会穿线鬼斧神工的精品,陶瓷将会成为保存千百年无虞的绘画载体。
画作传达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可以依托在多种形式的载体上,不要拘泥于纸张。
《现代苏州》:很多人说您是土根艺术家,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江野:齐白石,一个学力不足半年私塾的木工雕花匠,成为近代美术史屈指可数的一代大师,其贡献也无非是把土根两字升华了。他在做木工、花匠的过程中切入正脉文化,可谓本土文化扎根于民族之魂。
人们常说越具民族性,越有世界性,我相信土根艺术家越来越多将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而不是圈养在菜园里的花草,她将是自然界具生命力的野花和参天大树。
《现代苏州都市风尚》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