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是育婴的重要项目

标签:
大球感统训练 |
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及平衡功能较差成人的比例较高,如有研究报告,我国1622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占12.94%,南京地区2486名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34.9%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我国选飞机驾驶员一般体检合格后,旋转试验淘汰率明显高于国外。
小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孕妇活动少,胎儿得不到足够刺激;剖腹产使胎儿接受感觉刺激的机会减少;婴儿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如睡床取代摇篮,抱的过多,该翻、爬的时候缺乏锻炼等。胎儿及婴儿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也是促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因素。
感觉统合是指脑对各种输入的感觉信息,如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运动觉)、视觉、听觉等经过统合作出反应的过程。脑只有正确的统合,机体各部分以及与环境间才能协调。这是一种身体各部分与脑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脑和身体各部都不能更好发展。脑这一功能的完善,有赖小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尤其是婴儿期。
前庭功能是感觉统合功能的重要内容。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
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的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研究还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因素之一。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反应、运动都发育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还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对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改善感觉统合能力,智力也明显提高。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及孤独症等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国内外不少人称“感觉统合训练”为“感统智力训练”,确实感觉统合训练也是提高智力的重要途径。
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欣喜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主动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学龄前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虽然也能使脑的感觉统合功能增强,但要让孩子有较高的感觉统合功能,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1岁内最重要。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训练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下面介绍我们通过数千例孩子实践证明安全、简便、有效的婴儿大球训练:
(1)2-3个月:俯卧仰卧球上颠滚
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2)4-5个月:增加侧卧颠滚
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
(3)6-7个月:增加扶坐颠弹、扶立蹦跳、俯卧伸手够物。
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的双手保护性支撑;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俯卧前后滚动稍增加幅度有头低位的动作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
(4)8-9个月:增加俯卧双手从地面取物、体轴回转、蹲球足重心转换。
增加俯卧前后滚动幅度,扶持孩子双手碰地及引导从地面取物,不仅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锻炼手眼协调及手的抓握功能;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5)10个月及以后
一般如上按月龄进行的球上训练,感觉统合功能都较好,运动、智力、情绪等发育也更理想。如10个月才开始球上训练,或独站、扶持迈步还不好,除上述训练还应增加:
A.增加俯卧前后滚动幅度,另人握双踝向后滚时保持双足跟先着地,然后向足掌滚动离开地面及左右足跟交替着地;仰卧双足跟着地及左右足跟交替着地。训练立位持重及强化正确行走的动作。
B.增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慢慢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及立位平衡功能。
以上训练每日1-2次,每次时间视孩子情绪而定,以欣喜进行、不过度疲劳为宜。操持过程应伴有语言交流,不仅可使孩子保持较好的情绪,运动中的语言输入及交流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极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