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波立位促通板是调整脑瘫肌筋膜链异常的有效器件

标签:
蕾波立位促通板肌筋膜链蕾波法脑瘫 |
分类: 小儿脑瘫 |
我们在脑瘫诊治中观察到,1岁前的脑瘫姿势等异常,主要是某组肌肉牵张反射抗进、肌肉痉挛引起,在蕾波推顺按摩和点穴纠正异常基础上,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1岁后脑瘫姿势等异常,几乎均伴有相关肌筋膜链的异常,此异常可以是痉挛的肌肉肌腱出现粘连、挛缩等,引起所在肌筋膜链的代偿性改变,也常伴有链中其他部位的损伤、微循环淤滞、粘连等异常,此时干预除了要加强拨和点穴牵拉的手法,还要增加能对相关肌筋膜链起作用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对一个肌筋膜链的干预,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固定它的一端,向正常位置用牵拉等手法促进其正常。此法徒手操作常常顾及不到整个肌筋膜链,利用蕾波立位促通板等就能较好的调整脑瘫最易受到影响的肌筋膜后表链和前表链。蕾波立位促通板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通肌筋前后链。
机体肌筋膜后表链是由足底屈肌与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腘绳肌-骶结节韧带-骶骨背面筋膜-竖脊肌以及其周围筋膜-枕下肌-帽状腱膜等组成;前表链是由足背前的肌肉与筋膜-趾长伸肌与拇长伸肌-胫骨前肌与胫骨前筋膜-膝关节前部筋膜-股四头肌-胸骨前筋膜-胸锁乳突肌等组成。
肌筋膜前后链维持人体在矢状面上的正常姿势和运动非常重要,一个部分异常,就可能导致全链以致全身的代偿性异常或紊乱。
小腿三头肌是脑瘫时最易受累的肌肉,小腿三头肌牵张反射抗进/痉挛时临床出现尖足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干预或干预方法欠佳又有新的损伤,就会出现小腿三头肌痉挛持续、肌肉微循环障碍、粘连,跟腱挛缩,甚至足底筋膜损伤、粘连等,此时如果扶持站立就会观察到主要为肌筋膜链代偿出现的膝过伸(膝反张),如果不加强对始动环节和在立位对整个肌筋膜链干预和肌力训练,不仅膝过伸不易纠正,进而还会导致与肌筋膜链相关的更多异常如骨盆前倾、胸廓后倾、头前倾等。
蕾波立位促通板是在矫正站立的体位,固定一部分,用引导主动动作或被动用一些手法,通过牵拉、运动另一部分的方法,纠正肌筋膜前后链中肌肉、肌腱、筋膜的异常和增强肌力。如立板站立后用小楔形板、软垫、绑带等矫正足、踝、膝在正确位置后,用髋关节屈伸训练的动作有效牵拉、运动到小腿三角肌、腘绳肌、髂腰肌、竖脊肌及肌筋膜前后链中的筋膜、肌肉等,是卧位干预中达不到的。
利用蕾波立位促通板进行的跨步站、一侧下肢固定另侧踢物、蕾波坐起椅、扶持矫正蹲起训练等也是矫正固定一部分,牵拉、运动另一部分,能涉及到整个肌筋膜链的方法。
我们临床早年即观察到,脑瘫小腿三角肌、腘绳肌、内收肌痉挛,当卧位推压、牵拉效果不佳时,利用蕾波立位促通板矫正站立后,固定一侧下肢,牵拉、推压另侧下肢效果明显提高。方法是矫正固定站立后,松解一侧下肢绑带,操作者将该下肢轻缓向前上方90°及适宜外展方向牵拉,牵拉过程保持足背屈70-80°。牵拉到位后保持30秒,然后回原位再牵拉,并对肌群、肌腱进行按摩。双下肢交替或侧重一侧。这些脑瘫孩子多是仰卧在垫子上牵拉、按摩后肌张力已下降,内收角已增大,足背屈快慢角差也减小,但站起来扶走又出现尖足、剪刀步;对这些孩子改成上述立位牵拉、按摩后,再扶走时多数尖足、剪刀步就明显减轻了,显示处于立位持重状态下的上述治疗,对抗立位持重状态下出现的异常效果更好。
临床还观察到,蕾波压腿操也有同样的作用。蕾波压腿操主要用于2岁以上尖足、剪刀步未控制的脑瘫孩子。实施方法是,患儿分腿长坐,施者坐其后或跪其后,两助手分别扶持矫正膝、足在正确位置。施者按节拍弯腰,助手扶持足背屈、分腿逐渐加大。每次5-10节,每节8-32拍,每节结束时弯腰保持10秒,然后休息5秒进行下一节。每日1-2次。多数5-10分钟压腿操后尖足、
剪刀步明显减轻,原先坐不稳的可以坐稳,并保持一段时间。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原先我们从实践中探索出的这些方法是干预到了相关肌筋膜链。这些方法在新的研究基础上定会再有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