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误区之会爬才能练站走
标签:
脑瘫足立位训练蕾波法 |
分类: 小儿脑瘫 |
爬行是婴儿大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正常孩子在该爬的月龄有适宜的爬行训练,对以后各方面发育都有较大的好处,早期康复的脑瘫孩子1岁内较好的爬行训练,也是站走训练的重要基础。
1岁以上不会爬、站走的脑瘫孩子,如何安排大运动训练,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方法。一种是一定要爬好了再练站走,一种是我们的以足立位持重、站走训练为主,有时间可补爬行训练,没时间只能舍弃。
分析20年来两种方法的结局是,前者遗留较多不能行走或只能爬行、跪走的孩子;后者都能足立位行走,其中部分姿势较差、部分需辅用助行器。
能让重症脑瘫孩子走起来,那怕是借助工具,也比瘫在那强的多。首先这些孩子能基本生活自理了,给家庭减少了许多负担,我们看到不少轮椅推来较大的脑瘫,他们的父母已经抱不动他们了。另外脑瘫多数智力正常或落后不多,瘫在床上精神压力极大,由此给家庭、社会带来的麻烦甚多。因此对重症脑瘫,虽然按目前最好的方法也不可能正常了,我们就要尽早把他塑型在足立位,为此训练就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因为孩子的体力、时间是有限的,外周向脑输入的错误信息可形成顽固的错误模式,影响正常模式的建立。
传统方法治疗脑瘫儿合并髋关节异常的比例较高,有学者报告,3-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三组脑瘫儿合并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等异常的分别占40%、53%、46%。我们分析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原因外,传统训练方法适时的立位训练不够是重要因素,统计用我们方法治疗的脑瘫孩子髋关节异常比例明显为小。
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活动外、持重不可缺少。宇航员营养全面并有一定活动,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临床已证实脑瘫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肌肉活动较少的痉挛型比肌肉活动相对较多的徐动型反映骨异常的生化改变更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