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旁白,要将原著逐章读完?
(2010-07-17 13:46:03)
标签:
娱乐 |
旁白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是辅助叙事,浓缩时间和事件,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虽非必不可少,但如果运用地恰如其分,自然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印象里,旁白运用最精妙的是费穆的《小城之春》,其娓娓道来的旁白奇异地将主观与客观融汇到一起,支配着整个故事人物的发展走向,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影片搁置了半个多世纪后重新放映竟体现出现代性来,可谓历久而弥新。
不过,想将旁白运用地恰如其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偏偏现在又有许多影视剧喜欢加画外音。如《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蜗居》、《王贵与安娜》等,应该说,有些旁白还是不错的,补充了镜头语言的不足,丰富人物的性格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不过,许多旁白让人听了有些别扭,那么简单点道理唠唠叨叨地说来说去,有蔑视观众智商之嫌;还有的直接取代镜头叙事,不免让人不厚道地想,这导演是不是想省钱呵,旁白说几句可以略掉几个场景,说不定几十万就免了。
话说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这旁白的运用变本加厉,起码对于我,已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就算是经典名著,也不需要这样逐章读吧。我想旁白的作用是辅助画面、补充镜头语言的不足,现在倒好,不管有没有这个用处,只管大段大段地念来,让人耳根子不得清静。或许主创人员是不愿浪费名著中的珠玑文字,但也不是这个用法。记得电视剧《围城》中的旁白,也是用的钱钟书原著里的文字,可人家是插着花、择其要用,如“局部的真理”、教授、副教授与妻和妾的关系、科学家与科学大不相同等,堪称画龙点睛,因为钱钟书的这些妙语用镜头无法表现,那旁白就派上用场了,适足互补。而新版《红楼梦》呢,连篇累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画面是小轿穿行在街市、小桥、府第间,仆众相从,画面一目了然,而画外音依自唠叨,将原文那一段描述原封不动地照搬。有这个必要么,观众是有眼睛的,你不说也看到了。至于林妹妹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态,你让演员表演就是了,旁白越俎代庖,摆明了不信任小演员嘛。
其实,新版《红楼梦》对旁白如此的处理,让我感觉到其主创人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创作的手脚被缚住了不少。导演李少红就说,她认为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对文本不熟悉,只能依靠注解,所以该用画外音。这话说得表面是为观众考虑,底子里反映出导演创作心态的不自信,对经典名著不敢做属于自己的诠释,只肯萧规曹随,不敢越雷池一步。或许有人会反驳,那满屏幕的铜钱头饰,说明了新版的大胆革新嘛。但事实上,剧中人物的头饰仅仅是表象和皮毛而已,名著的精神与现代的诠释才是根底的东西,这些不去用力,而仅仅纠缠于外在,算不得革新的气息。新版电视剧《三国》大刀阔斧,不为原著所缚,勇于表达新的解读和与时俱进的观念,矫枉是否过正尚待评说。而新版的《红楼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要将自己作为原著的影像图解,不思进取,甘愿做灶下婢女。听说其最后的三分之一章节拍摄严格遵循高鹗的续书情节,若果真如此的话,它对红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完全拒绝采纳,尚不及八七版《红楼梦》的开放心态,亦是一憾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