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洛阳关林!

标签:
洛阳关林声灵于铄关圣帝君汉寿亭侯朝圣大典 |
分类: 旅游 |
清晨前往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前去一看三国蜀将关羽的陵园关林,这里是当年曹操埋葬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三国志》记载,关羽死后,首级被孙权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即如今的“关林”,同时孙权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如今的“关陵”,遂有“头枕洛阳,身卧当阳”之说。

广场上的“千秋鉴”楼,又称舞楼,舞楼为前歇山式后硬山式的重檐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前后台屋顶相连,构筑之妙全国罕见,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所在,舞楼台基东侧有通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刻,记载了晋商捐银造楼一事,乾隆皇帝曾亲题“千秋鉴”匾。广场为四方形,东西各立一石牌坊,四柱三门形制,中间坊柱高7.3米,两侧坊柱高6.5米,宽9米。东西侧枋额上均题有“博厚高明”、“允文允武”和“刚健中正”、“乃神乃圣”,西侧镌刻楹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诚则无贰无杂,气也至大至刚”。东侧镌刻“千秋义气蒸尝远,万古英风俎豆新”、“劲气常魔星斗,精忠直薄云天。”现在每年的关林春节庙会都会在此进行表演以纪念关羽的忠义千秋。

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中间大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金色乳钉,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最高品级的标志。大门东西两边为八字墙,分别篆写“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高2.7米,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仪门建于明万历年间,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原为明代关帝庙大门,清代改称仪门。门额上的“关林”二字是明末书法家王铎所题,“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赞美关公威名扬天下。门额原悬挂有万历皇帝亲题“义烈”匾,今已不存,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行补修。

“马亭”北侧的《关公赋》碑,谭杰撰文、赵青山书丹。

赤兔马塑像

青龙偃月刀!

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中间大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金色乳钉,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最高品级的标志。大门东西两边为八字墙,分别篆写“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高2.7米,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仪门建于明万历年间,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原为明代关帝庙大门,清代改称仪门。门额上的“关林”二字是明末书法家王铎所题,“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赞美关公威名扬天下。门额原悬挂有万历皇帝亲题“义烈”匾,今已不存,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行补修。

“马亭”北侧的《关公赋》碑,谭杰撰文、赵青山书丹。

赤兔马塑像

青龙偃月刀!

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但上面的字证实这并非岳飞所画。

甬道长35米、宽4米,两边石栏,36根望柱,104个石狮。此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据碑文记载,现时之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在洛客商捐资,依宫殿式样修建。石狮御道是皇帝或朝廷遣官致祭时的专用步道,百狮百态,惟妙惟肖。因御道甬柱、栏板多为信众所捐修建,祈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故上多雕刻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故民间又称之为“生财之道”。

近代碑刻。关林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关林庙,扩建后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始封“圣”。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

这里分列着明万历三十年《汉室孤忠》碑、明万历四十七年《汉寿亭侯关圣冢庙石栏记》、清嘉庆三年《大清洛南二乡准免差徭碑记》、乾隆五十六年的《关陵重修碑记》、清道光二十五年《皇清马大老重修关帝庙碑记》、清咸丰四年《关林正殿修葺碑记》、中华民国十四年《大靖渠会议章程碑》、中华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洛阳关冢碑铭》等古代碑刻。甬道北端两边,左祈福右避禳的焚帛炉是旧时为善众寄托情感而设。值得一提的是焚帛炉后壁上的大型复合纹样砖雕,刻有“岁寒三友”“喜梅登枝”“麒麟望月”“东海献寿”等,这种集多种民俗吉祥图案为一体的砖雕,在中原地区甚为少见。

拜殿位于正殿之前,与之相连,是春秋大祭之时百官僚属谒拜之所。殿中悬挂有乾隆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后面就是正殿—平安殿:又称启圣殿,是关林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门上匾额“气壮嵩高”这四个字为慈禧题写。

洛阳关林庙汇文楼主人、半龛居士、关圣印社社长、中国书协会员、金石书画篆刻家刘中州篆刻的“关圣帝君之宝”玉玺(590x590x1100cm 重1800余千克)供奉于此。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赞其为“世界关庙第一印”。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及美国等有名关庙玉玺皆由此印缩小。铁钟为明万历二十五年五月敕建义烈关老爷时所建,西侧还置有一把“青龙偃月刀”,高3.5米。

殿内东墙壁画为“关圣帝出巡降伏图”,描绘了关帝率众仙在各地降妖除魔的场景。

整座大殿建在高1. 5米的砖石台基之上,用柱48根,其中16根绕殿东、西、北三面,承载飞檐,形成殿外回廊。殿内梁架上均绘有黑白龙凤等图案,梁上有乾隆五十六年重建题记。殿内供奉有国内最大的贴金关圣帝君坐像,高约六米,廖化、周仓和王甫、关平分别侍立两侧。关帝头戴帝帽,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庄严端坐龙椅之上。据庙内碑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关林就开始有塑像记载。最早是在财神殿,有以关羽为核心的7尊塑像。大殿内的塑像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塑。

西墙壁画为“武圣人降魔回宫图”,描绘了关帝回关林的场景。

关羽夜读春秋图、旁边是关平周仓神像。北面墙壁上还嵌有一方明万历二十四年秋八月《重建关王冢庙记》碑刻。

二殿又叫财神殿,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关林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之一,殿门悬挂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

殿中塑关羽戎装坐像,左侧站立关平,手棒官印;右侧站立周仓,手持大刀;招财童子、利市童子侍奉身前。古往今来,人们多在这里祈求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事业发达。

殿后画有武财神和文财神。

后面的第三殿又称春秋殿,也称寝殿,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殿前有一棵主干呈螺旋式生长的旋生柏,和一棵干分三枝,如同刘关张三结义的样子,故称“结义柏”。殿外明间、次间门额上方绘有“三英战吕布”“长沙战黄忠”“威镇荆州”等关羽故事。

供奉关羽的神龛。东墙壁画为“爱民遭贬关羽神奇托生图”,壁画中部绘有关公夜读《春秋》图,四周为“子孙万代加官进爵”、“平安富贵”和“福寿双全”等吉祥图。

关公睡像,可加盖被褥。

殿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像。 西墙壁画为“崇文习武关羽行侠仗义图”,壁画中部画有“关公骑马图”,四周为“平安和美”、“四时如意”“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两幅壁画共分12组故事首次采取了连环画的绘画形式,用不同的画面串连起一个完整的关于关公神奇诞生的神话传说。

石坊,靠近春秋殿的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钦差太监胡滨所立,上书有“汉寿亭侯墓”,“汉寿亭侯”是关羽生前曹操表呈汉献帝为关羽的最高封爵。石坊,高6米,宽10米,四柱三门式,坊身楹联为崇祯六年正月新安汪丙撰,“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雠恨绕神丘。”左右枋分别刻有“义参天地”、“道衍春秋”,为道光年间洛阳伊南康庄弟子赵新所题。並内侧有赵新所题楹联“扶汉先正名,一统尊而两雄何有;明伦斯为圣,三纲立则万世可师”,外南面两柱楹联康熙十四年洛阳县令秀水吴源起撰“志在春秋自昔尊王伸大义,身骑箕尾于今配帝答孤忠。”石坊北面有明天启六年(1626年)福王府内司房官肖升所立的石供案,两端有卷耳,前后两面有仿木案雕刻花纹。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供案上加建了一座小石枋,坊额镌刻三韩弟子高镐所书“中央宛在”四字,意味着关羽的首级就葬在这里。两侧楹联康熙十四年高镐撰“千秋志气光南洛,万古精魂映北邙”。”

碑亭八卦攒尖歇山顶,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用八根角柱支撑着亭顶,顶为八面起坡,其上又覆以歇山顶,利用斗拱枋檩相互勾连,使角柱和亭顶皆为一体。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榫勾结,虽历300余载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民间匠师的惊人创造力。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hao。碑文记载了关羽生平事迹及建庙等情况,是关林称“林”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
碑亭后为关冢,外围为八边形围墙,冢高17米,面积2600平方米,是关羽灵首埋葬之处。

冢正面南墙有康熙五十六年所建石墓门,门额题“钟灵处”,墓门对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门上还各有一个小孔,可投入钱币。传说投左边为祈祷平安,投右边为祈祷财富,如果听到清脆的响声,就会得到关公的庇护。

后面石坊北面额题“英雄千古”,两侧楹联为光绪六年河南知府陆襄撰“三分疆域此抔土,万古纲常第一人。”两座石坊的坊柱各面分别题刻不同时期对联九副,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均是对关羽忠义仁勇的赞美。道光年间赵新所题“悠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贯古今”,1919年奉军营长孙鸿裕题“忠义双垂安社稷,声威并著破奸瞒。

关冢八边形围墙上镌刻有多方石刻,左边是康熙二十年《关帝冢重建廊庑碑记》,右边是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关陵庙碑记》。“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每当大雨急住乍晴之时,云气如烟,似袅袅香篆,悠悠绕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称奇。每年9月29日在这里举办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海外关庙人士和宗亲组织云集关林,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关林成为海内外华人谒拜的圣域,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万历三十二年河南府知府陈大道等立《汉寿亭》碑。关林现存明代、清代、民国、当代碑刻百余方,多为关林创建、添建、修葺的记录。通过这些石刻资料不仅能了解明清以来洛阳和周边地区关公信仰和关林建筑规模与格局,也是研究关林历史和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古代兵器展,这里在1981年时和西廊曾设“碑刻墓址陈列室”和“石刻艺术陈列室”在两侧廊房内陈列洛阳出土的众多石刻、碑志精品近千件,其中一级品25件,二级品332件,展出石刻513件,统称为"洛阳古代艺术馆",后洛阳古代艺术馆更名为洛阳关林管理处。15年前正式闭馆,其石刻藏品大多被迁往洛阳博物馆保存,如今洛博石刻馆展出的石刻文物数量仅为原关林石刻艺术馆的30%左右,绝大多数石刻珍品仍然被雪藏在文物库房。

娘娘殿:财神殿东侧配殿,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殿内东西两侧绘“祛病祈福图”和“求子还愿图”。民间流传胡夫人能祛病送子,故人们多在娘娘殿前燃香祛灾、诚心求嗣。

五虎殿:财神殿西侧配殿,五虎殿是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殿宇,故称。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

在台湾,关公信众占总人口的70%以上。1994年10月开始举办的“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开启关林与海外关庙交往的新形式,1997年、1999年借助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举办了关林朝圣大典,1994年关林成功举办朝圣大典。此后的每年9月29日,海外关庙人士和宗亲组织云集关林,举办隆重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关林朝圣大典已经成为洛阳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现在有部分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故城洛阳城,即如今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龙区、孟津县、偃师市交界处,西距现在的洛阳市区约15公里。据顺治十年(1653)《洛阳关氏图谱序》记载:“曹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五里许”,其地理位置在关庄村附近,而90年代考古发掘拟似关羽墓,有部分学者认为此墓为曹操当初埋葬关羽头颅之地,但未有充足证据,洛阳文物局曾考证后回应,偃师关庄系北魏散骑常侍关朗之墓,而根据关林碑刻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月《重修关王冢庙记》中载:“洛阳县南门外离城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灵首,汉时有庙,及今年久毁坏……”。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闰八月《洛阳县康家庄等里施地立碑记》中载:“粤自关王冢,在洛阳城南十里。汉末迄今千有余载,风雨敞坏,庙宇罔存……”。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关圣陵节府诸公构亭留鹿记》中载:“洛阳城南十五里许,汉寿亭侯关圣陵在焉。历晋唐宋元数百祀于兹……”。
康熙五年(1666)《敕封碑记》中载:“赠荆王,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即今冢。”
由上表明,一是东汉末年洛阳即有祭祀关公的庙宇,现在的关林是明代在汉代原址上重修的;二是晋、唐、宋、元各朝千百年都在这里祭祀关公,香火由来已久。这里应该就是真正的关羽墓冢,我个人也赞同此意见。

明万历二十五年所建的鼓楼。

明代的钟鼓楼,为十字脊歇山重檐高台楼阁式建筑,明朝太监胡滨捐铸的铜钟一口,高挂于钟楼之上。
前一篇:河南印象——巩义石窟寺!
后一篇:河南印象——洛阳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