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巩义石窟寺!

标签:
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河洛神迹飞天造像大莲花藻井 |
分类: 旅游 |
离开宋陵,我们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的石窟寺,寺院位于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的圣地。

开凿于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石窟寺背山面水,环境幽雅,风光秀丽,被称为“溪雾岩云”的圣地,“石窟晚钟”为巩县八景之一,1982年国务院将石窟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级景区。

重建的鼓楼。

2008年重建的钟楼,“石窟晚钟”为巩义古代的八景之一,石窟寺作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寺院,成为构筑巩义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为重现巩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窟寺全面恢复“晨钟暮鼓”这一传统的报时仪式。每天上午9时钟楼的大钟敲响24下、下午5时鼓楼的大鼓敲响24下以报时。

进山门后的大殿。

重修后的大雄宝殿。

据唐龙朔二年(662)《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记载,郑州巩义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建寺时初名为希玄寺,唐时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碑载:“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现存石窟前的木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修。

重建的鼓楼。

2008年重建的钟楼,“石窟晚钟”为巩义古代的八景之一,石窟寺作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寺院,成为构筑巩义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为重现巩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窟寺全面恢复“晨钟暮鼓”这一传统的报时仪式。每天上午9时钟楼的大钟敲响24下、下午5时鼓楼的大鼓敲响24下以报时。

进山门后的大殿。

重修后的大雄宝殿。

据唐龙朔二年(662)《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记载,郑州巩义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建寺时初名为希玄寺,唐时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碑载:“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现存石窟前的木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修。

北魏时期在此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开窟造像。据统计,石窟坐北向南,现存洞5个、千佛龛1个、摩岸造像3尊、摩崖像龛328个、碑刻题记186篇、佛像7743尊。

岁月侵蚀,菩萨和力士都已看不清楚了。

巩义石窟现存五个洞窟,第一窟规模最大,东侧的力士面部已不完整,力士像上部还残存一佛、一菩萨。

唐代小型造像龛,上面还有题字。

窟内中心柱龛内雕刻的北魏时期佛像。佛像上的两身礼佛飞天,位于中心柱南侧主龛背光的上方,居左者双手抱花树朝向主龛佛像,居右者一手持花一手奉供品于胸前;二者均上身半裸,以浅浅的衣纹勾勒出紧贴身体的长裙,显得体型匀称、协调、生动。中心方柱四面都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面两侧雕一对狮子,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弹琵琶、吹横笛的伎乐飞天,方柱的基座每一面都雕有力士,力士下面雕千奇百怪的神王。方柱上端每一面都有由化生、莲花和重鳞纹、彩铃、飘带组成的垂幔。

西侧窟壁窟顶。

背面佛像。

东侧面佛龛内佛像。

东侧内佛龛佛像多已残缺。

窟内南壁东西两侧就是寺内最精美的浮雕造像"帝后礼佛图"。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情形,分《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现存的《帝后礼佛图》在石窟寺共有十八幅,分别位于第一窟、第三窟和第四窟,其中3幅被破坏,15幅保存完好,都是是存世孤品,其中第一窟的这两组六幅是最精美的,雕刻在窟内两侧分为三层六组。由于洛阳龙门石窟的"帝后礼佛图"被盗往国外,其中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现在在美国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这里的《帝后礼佛图》也成为我国现存的唯一的《帝后礼佛图》石刻图雕,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这是东侧的皇帝礼佛图,呈现了北魏皇帝带领百官朝圣的景象。1996年中国、法国、比利时三国联合发行了一套国际邮票,中国发行的就是这组像。


西侧为皇后礼佛图,同样是分三层排列。


图像分为三层,第一层以皇帝为首,身后依次跟随两位大臣,队伍最前方有一位僧人站在树下引路。皇帝头戴通天冠和冕旒,身着曲领广袖长袍,腰间系有绶带,脚上穿着云头履,手持一束长柄莲花,俨然一副汉族服饰装扮。随皇帝依次站列的两位官员的姿态与服饰与皇帝都比较相似,从其侍者所持伞扇与华盖的数量及华丽程度来看,应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皇亲国戚。二位官员头戴笼冠,笼冠一侧插一个东西,推测是插在帽子上的貂。据文献记载,北朝高官的官帽上常有用貂、蝉作为装饰的传统,这种冠就叫做“貂蝉冠”。
第二层石刻共五位官员并列而行,人物官职等级明显低于第一层石刻人物。该层为首的官员像已损毁,但依然可见其侍从与仪仗。五位官员体态与神情相似,服装配饰也相对简单,没有第一层人物的华丽,数量也没有第一层人物的多。
第三层石刻队列之首也是一位僧人引路,僧人形象已残损,他身后跟随五位官员,身份等级又低于前两层石刻人物。

西侧为皇后礼佛图,同样是分三层排列。

第一层以皇后像为首,皇后头戴莲花花冠,同样也是身穿广袖长袍和云头履,整体雍容且华贵。周围有六个侍女,前方的女官,身形要比其他侍女大,手持香斗,供其取香,身后有两个人撑伞扇,一个人举着华盖。
第二层石刻有四位妃嫔,第四位已经损毁,其余三位衣着服饰大致相似,身后各有四名侍女,仪仗是一伞扇一华盖,华盖显然不及第一层主像的装饰华丽。
西侧第三层队伍还是四位妃嫔,石刻人物大小依次递减,等级地位这就体现出来了。第一位妃嫔手持长柄莲花,第二位手提香袋,第三、第四位拿着香盒,神态从容温和。
与龙门石窟被盗掘的那两组帝后礼佛图比较,石窟寺的雕凿风格简约质朴,刀法粗放洗炼,形象造型高度概括。如果说龙门的雕刻是工笔,那么石窟寺的雕刻则是写意。

第二窟外的高3.36米的力士像,高5.3米的如来立像和弟子像,雕造精细,面目比北魏时期的佛像稍胖,衣纹也简练许多, 应该是东魏时期的作品。

因石质松软常有落石,第二窟已经封闭不能进入了。

中心柱上雕有三处佛龛,最下面的是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所造,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立于莲座上。龛外上方龙楣刻有七尊坐佛,两侧刻有飞天。龛外两侧刻雕与龛等高的两尊菩萨。

西壁的东魏造像,伎乐人和力士像。

东壁上开凿的造像龛。此窟是未完成的石窟。现主流观点认为第一,二窟是为宣武帝和胡太后开凿的双窟,第三,四窟是为孝明帝后开凿的双窟,第一,四窟是主窟。第一窟开凿最早,开始于孝明帝前期,熙平,神龟年间(公元516-518),完成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或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即胡太后被幽禁之前。据说北魏胡太后被幽后,为她开凿的第二窟即停工,也有说法是第二窟石质不良,不利于开凿,就没有继续开凿。

国民党166师第二旅三团二营营长叶金饶于1937年立的“河洛神迹”的石碑,“邙山峙后,洛水萦前,溪雾若云,晨昏变现,波光树色,递绿呈青,依然幽胜地”。

第三窟与封闭的第四窟。

第三窟中心柱佛像。佛像上的这一对飞天是窟内最值得观赏的一处雕刻,它以生动自然、轻盈灵秀而闻名于世,是飞天雕刻中的代表作,《中国美术大全》的封面就是最东边的飞天造像。壁脚处的“神王”,显然是当时权贵和将军形象的艺术再现,尊尊怡然自得,面相丰满;力士处于壁脚下端、双手上托,五大三粗,膀阔腰圆;异兽筋肉饱绽,孔武有力。这些雕像均运用了高浮雕手法雕刻而成,手法粗犷但形神兼备,凸显石窟寺简约质朴的雕刻风格。

第三窟中心柱正面帐形龛上部的两身飞天。居左者侧面向佛,一手持供品,一手持莲花,莲花的花茎修长而有弧度,是一根饱满而有韵味的粗线条,更多较细的线条则构成了他的长裙与飘带,这些线条都呈现出一种飞扬的动势,再加上其身下的一片卷云,分明见出优雅飞起的姿态。这些飞天主要分布在佛龛和窟顶周边,除第四窟外,其余各窟的飞天形象多以界格隔开,呈现为单体造型。

第三窟中已残毁的皇后礼佛图以及伎乐人像,还有壁上的佛像。这里的礼佛图相较与第一窟的帝后礼佛图要明显活泼许多,衣袂飘飘,加上窟顶的飞天,更加的飘逸灵动。

西侧的皇后礼佛图第一列损毁过半,第二列第三列保存相对较好。北魏皇后率嫔妃,公主,贵妇的女众礼佛图。三列起始处均刻有一菩提树,枝繁叶茂,为礼佛图增加不少生气。每列均有比丘或比丘尼引路。第一列残损过半,仅见皇后与五位女侍,可见残损华盖和椭圆形羽葆。皇后冠带,袍服简略,面部不清。菩提树的上半部有残损。画面上面可见部分千佛龛。第二列分为三组,引路比丘尼着宽松僧袍,衣角搭于左前臂并下垂。第一组主像相貌中年,左手持香盒,右手高举一朵即将盛开莲花。一女侍举华盖,另一身材矮小女侍举椭圆形羽葆。第二组主像已基本毁损不清,前面的女侍回身面对主像,后面两个矮小女侍举着华盖和羽葆。第三组上半部损毁,主像和女侍,华盖羽葆只隐约可见。第三列第一组主像残损不清。第二组主像,左手持长颈莲花,第三组主像下半部损毁,左手持香盒。每组各有两个女侍。最前面比丘或比丘尼前方似有一个小孩坐在地上。

第四窟没有开放,窟门东侧有唐代造像龛。

寺内唯一的双层佛龛。

明代题刻。在这里内壁就是第四窟的“帝后礼佛图”,其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便便,相貌森严。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携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其西侧两幅雕刻最为精美,可惜因窟壁门变形已长年未开放了。据考证第三,四窟开凿于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或稍后,第四窟开凿较早,第三窟较晚,此时宣武帝已死,由胡太后临朝摄政,第三窟完成于孝昌末年(公元528年)。第四窟部分壁面雕刻草率,也或许与公元520年胡太后被幽有关。业内有故事传说,第三,四窟在胡太后被幽,元叉执政时,改为元叉为自己造窟。胡太后复权后(公元525年),杀元叉,并将第三,四窟皇帝礼佛图砸毁,而皇后礼佛图雕刻仍存,因为元叉的夫人是胡太后之妹。因此,现在第三窟东侧礼佛图不存,第四窟东侧礼佛图第一列最前端雕刻不存,西侧则完好。

第4窟外东侧力士和佛龛,上面的第119龛,该龛为唐代龙朔二年的阿弥陀佛像龛,其下方为《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刻铭、右侧为供养人题名。此碑说,“昔魏孝文帝发迹金山,途遥玉塞,弯柘弧而望月,控骥马以追风。电转伊漓,云飞巩洛,爱止斯地,创建伽蓝“。从此碑证实,北魏孝文帝在此始建名为“希玄寺”的佛寺,但当时尚未开凿石窟。此佛像龛有人说是仿照洛阳龙门石窟内的奉先寺雕刻的,我却不信。

第五窟外多是民间供养人出资开凿的窟龛。

第五窟西侧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龛外饰有飞天、卷草等图案。西壁佛龛下两侧各刻两个比丘,南侧题“比丘僧惠兴”,北侧是“比丘僧惠嵩”,这是石窟内唯一署名的两座比丘雕像。解放前,国内外不法分子相勾结,大肆盗窃巩县石窟的造像。其中陈列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一尊菩萨像就是从第五窟西壁佛龛北侧盗凿的,据说博物馆方面还为此专程来此探访,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第五窟高3m,四壁边长2m,呈正方形,无中心柱。窟门内壁两侧各雕一尊与门同高的立佛(前面提到西侧的已被盗掘),站于莲花和莲枝上。东、西、北三壁上均凿一个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龛外饰有飞天、卷草等图案。这里的大莲花藻井非常漂亮,据说北京人民大会堂天花板上的莲花图案还是模仿石窟寺内的莲花图设计的。据考证第五窟是为孝庄帝开凿,大约在永安元年至二年(公元528-529年),但因为战事几度停顿,最后也没完成。北魏分为东西魏后,窟内有寺僧继续雕刻小龛,最后的雕刻不晚于东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

东窟门壁造像龛,最上面为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开龛造像,最下面是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开龛造像。

远景一目了然。

第五窟旁边的千佛龛,也是一处绝景,有一千尊佛像!它开凿的石壁高度偏低,内部放置着较大的佛龛,唐代所凿刻,佛龛高1.5米。宽3米左右,后殿内放置一坐佛,后殿石壁上凿刻有小佛龛,一共有999尊小佛像,加上正中间的大佛,刚好1000尊佛像,故而名为千佛龛。

旁边就是崖壁。

石窟寺院内碑林。这里有明孝宗弘治17年(1494年)的《重修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记》石碑,记载:“拒巩西北,大河正南,邙麓之将,有寺其皇,面水伊洛,清而流长,北山大力,秀而朝阳。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烛其数者焉”。从此碑可以了解到当时石窟寺名为十方净土禅寺,石窟寺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所造,但并没有提供详细依据。根据石窟寺雕刻风格,考古类型学,以及可考历史等证据,巩义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晚期并无疑义。

第一窟西行五十米处有一天然洞,名汉苑,这里完整的保存着汉代摩崖石刻:朱雀、五头鸟、三鱼共头图及七言诗一首,我看来也很难辨认了。

巩县石窟寺大力山白虎崖上,有唐代单层砖砌方塔1座。该塔系砖木结构、青砖错砌,黄土泥色缝。通高5.3米、塔基高1.5米,平面为2.7米见方。塔身南面有一小门,可进入攀上塔顶。石窟寺唐塔1982年随同石窟寺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义石窟寺名气远没有龙门石窟大,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少,疫情过后人更加少,所以工作人员将原先保护帝后礼佛图的玻璃罩取下,拍照方面也没以前管的那么严,想必熙熙攘攘的龙门石窟,这里确实是一个近距离观赏国宝不错的地方。
前一篇:河南印象——巩义宋陵!
后一篇:河南印象——洛阳关林!